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陈相帆团队首次将微尺度连续液体界面制造3D打印技术应用于制造压电超材料,实现了压电陶瓷复合材料的高精度、高速度、连续成型3D打印。相关文章发表在Research上。

Citation:Siying Liu, Wenbo Wang, Weiheng Xu, Luyang Liu, Wenlong Zhang, Kenan Song, Xiangfan Chen, "Continuous 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of Architected Piezoelectric Sensors in Minutes", Research, vol. 2022, Article ID 9790307, 13 pages, 2022. https://doi.org/10.34133/2022/979030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研究背景

研究表明三维(3D)压电超材料(metamaterials)在提供各向异性或指向性的压电效应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与此同时,3D打印也已被证明是用来制造3D压电超材料的有效途径。然而,不论是基于挤出式原理的例如墨水直写(Direct ink writing,DIW)技术,或是基于光固化式原理, 例如投影式光固化(Digital light processing,DLP)技术等,均很难同时实现压电材料的高精度和高速度3D打印,这限制了关于3D压电超材料的进一步研究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应用。

02

研究进展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陈相帆团队首次将微尺度连续液体界面制造(Micro Continuous Liquid Interface Production, µCLIP)3D打印技术应用于制造压电超材料,实现了压电陶瓷复合材料的高精度、高速度、连续成型3D打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连续快速压电陶瓷复合材料的3D打印

团队首先对常用压电陶瓷材料如钛酸钡(Barium titanate, BTO)的纳米级颗粒进行了化学表面修饰,基于此配制了最高含有30 wt% 陶瓷纳米颗粒的光固化3D打印树脂。通过优化打印参数实现了最高可达60 微米/秒的最优打印速度,在保持了微米级打印精度以及同等量级的压电性能的同时,与其他基于DLP的压电陶瓷复合材料3D打印技术相比,将打印速度提高了至少10倍。同时,团队验证了将这技术应用于其他常见如锆钛酸铅(Lead zirconate titanate,PZT)、氮化铝(Aluminum nitride,AlN)等常见的压电陶瓷材料的可能性,进一步展示了这一技术应用范围的广泛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 最优化打印速度及材料压电性能;3D打印复杂、多尺度压电结构展示

在此基础上,团队通过µCLIP打印并表征了一种常见的体心立方(Body-centered cubic)晶格结构压电超材料,展示了压电超材料相较于传统压电材料具有显著提升的、可调节的机械及压电性能。团队进一步制造打印并表征了一系列不同结构的压电超材料,验证了使用这一技术制造应用于柔性电子,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3D压电超材料的可行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 柔性及可穿戴压电传感应用

 【材料】Research:首次微尺度连续液体界面制造3D打印技术用于制造压电超材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材料】Research:首次微尺度连续液体界面制造3D打印技术用于制造压电超材料

压电陶瓷复合材料的连续快速成型打印

03

未来展望

该成果实现了压电陶瓷复合材料的高精度,高速度3D打印,所打印的压电陶瓷材料具有可靠的机械及压电性能,因此具有应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潜力,同时也为进一步设计和制造新型的,具有可调节的各向异性或指向性性能的压电3D压电超材料提供了可靠的平台。

04

作者简介

陈相帆(Chen Xiangfan)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工程学院(Ira A. Fulton Schools of Engineering) 制造工程专业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先进制造技术,包括微纳尺度增材制造(3D打印)与纳米压印技术,光学相关功能器件的设计、加工、表征及工程应用,近年在Research、 Advanced Materials、 Nano Letters、 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 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课题组主页:https://chenlab.engineering.asu.edu/

《Research》是中国科协与美国科学促进会于2018年共同创办的定位为国际化、高影响力、世界一流水平、综合性、大型OA科技期刊,是美国《Science》自1880年创刊以来第一本合作期刊。主要发表先进能源、先进制造、先进材料、人工智能、环境科学、柔性电子、健康科学、信息科学、微纳科技、量子信息、空间科学,11个热点交叉领域突破性原创研究成果。主编(中国)为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为民,主编(国际)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麦克凯特杰出教授崔天宏。第二届编委会由许宁生、高松、黄如、李兰娟、饶子和、俞书宏、崔铁军等国内外60余位院士在内的170位编委组成。已被CAS、CNKI、CSCD、DOAJ、EI、SCIE、INSPEC、PMC、Scopus、SAO/NASA Astrophysics Data System数据库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