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始建于1991年7月,位于风景秀丽的湖光岩畔,广东海洋大学主校区西侧,为五层结构的独立建筑,展示面积5000多平方米。博物馆设有水族厅、标本室、展示厅、图文室以及纪念厅等五大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外观

博物馆拥有鲸豚类、鱼类、贝类、虾蟹类、海藻类、红树类以及其它水生生物等标本将近3000种,具有“多”、“全”、“奇”、“珍”四大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型鲸鲨标本

鱼类展厅拥有的900多种鱼类标本,系采自全国沿海和内陆水域。其中有能发电的深海底栖鱼类电鳐。燕鳐会跃出水面,伸展胸鳍在空中滑翔,弹涂鱼善于跳跃。年产量居海水鱼类之冠的带鱼,它白天下降到深层,夜间上升近表层。鮣鱼在头背部有吸盘,能吸于大型鲨鱼、海兽或船底,遨游世界各海洋。海龙体型细长如龙,海马吻长似马。鲽与鳎的两只眼长在头的右侧,鲆与舌鳎一对眼睛却生在左侧。更有披甲的箱鲀和带刺的刺鲀,雄赳赳的像个勇士。有国家1级保护的鱼类,如中华鲟、达氏鲟等。

贝类展厅陈列了近1000种形态奇特、色彩艳丽的贝类。有采自西沙、南沙群岛的大砗磲,砗蚝、唐冠螺、水字螺、蜘蛛螺,有黄、渤海产的紫石房蛤、沙海螂、大沽海笋、皱纹盘鲍和香螺,有云南滇池的螺蛳,洞庭湖的蚌类,这些贝类都惹人喜爱,使参观者流连忘返。许多贝类是人们所喜欢的食品,如田螺、泥蚶、贻贝、牡蛎、蛤仔、墨鱼、鱿鱼等,在海味中,鲍鱼、江珧、西施舌等都是名贵的珍品。不少贝类可做医药材料,例如鲍壳在中药里称石决明,乌贼的内壳称海螵蛸,用珍珠贝壳制成的珍珠粉,从蛤、牡蛎、乌贼中可提取抗病毒和抑制肿瘤的药物。有许多贝类可做农肥和饲料,或用来烧壳灰供建筑上用。但是也有少数贝类对人类有害,如淡水的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海洋中的船蛆,海笋能穿凿木船、木桩,对航海交通危害很大。

虾蟹陈列室400余种虾蟹中,有对虾、新对虾、鹰爪虾、仿对虾、毛虾、长臂虾、青虾、米虾、扇虾、扁虾、螯虾、喇蛄、蝼蛄、梭子蟹、青蟹、鲟、蜘蛛蟹、馒头蟹、关公蟹、黎明蟹以及与虾蟹近似的甲壳类如虾蛄等。引人注目的锦绣龙虾,体长达60厘米,重达4公斤多,堪称虾蟹类的“巨人”。而小型的鼓虾,体长还不到10毫米。虾蟹类有共栖现象,如水母虾成群隐藏在水母伞下口腕之间,豆蟹经常与水母、海葵、海绵牡蛎等共栖。

藻类展厅拥有近400种藻类有像扇子的团扇藻,有似牡丹花的蛎菜,有形似喇叭的喇叭藻,有分枝成金字塔形的羽毛藻等,不胜枚举。海藻有鲜艳美丽的色彩,如呈紫红色的蜈蚣藻、红毛藻、紫菜、粉枝藻、海萝。有褐色的马尾藻、海带、网地藻、铁钉藻。有翠绿的礁膜,石莼、浒苔。海藻可净化水质,充作海洋动物的食料。有些海藻如紫菜、海带、裙带菜、麒麟菜、浒苔等,也是人们喜爱的食品。海带含有丰富的碘,可防治甲状腺肿大,鹧鸪菜为驱除蛔虫的良药,马尾藻可用于消瘿散肿、利尿。某些红藻及褐藻所提炼的多醣类,如琼脂、卡拉胶、褐藻胶等,可作食品、医药、化妆品、纺织、油漆、酿酒等工业原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型布氏鲸骨骼标本

近几年,博物馆在鲸豚类方面发力,目前已经拥有十几个品种,近三十件海洋哺乳动物标本,包括布氏鲸、塞鲸、小抹香鲸、中华白海豚、短肢领航鲸、印太江豚、灰海豚、宽吻海豚、花斑原海豚、印太瓶鼻海豚、斑点原海豚、斑海豹等种类,在国内相关博物馆、陈列馆中无论是种类、大小还是数量都处于领先地位。

博物馆集科学性、知识性、娱乐性和观赏性于一体,以服务教学、科研和科普为宗旨,已经建设成为成熟的科普教育基地。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中国水产学会科普教育基地、科普中国校园e站、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湛江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每年5月份全国科技活动周、5.18国际博物馆日、6.8全国海洋宣传日、9月份的全国科普日都固定开展大型科普活动。每年不定期开展海洋生物科普进校园活动、科普知识系列专家讲座、中学生夏令营以及海洋生物专题实践活动等。近些年的全国科技活动周以及全国科普日活动多次被中国科协以及广东省科协评为优秀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科普教育工作出色,先后获得诸多的荣誉,如2013-2015年全国优秀海洋科普教育基地、2016全国优秀科普教育基地、2018年广东省十佳科普教育基地、2021年湛江市科普工作先进单位等。这些活动扩大了宣传范围,通过媒体报道,提高了宣传效果。逐步形成了以海洋生物科普为重心的宣传品牌。

文图 | 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提供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来源:广东科技报。

    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海洋知圈编排

  • ►《海洋机器人科学与技术丛书》出版发行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