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是一种节奏,更是一种心态,它倡导亲近经典、敬畏经典,希望在对经典的亲近、敬畏中,抚慰心灵、纯洁心灵、高尚志向、高尚行为。

2022年9月17日下午,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喀什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洙泗书院、孟子书院承办的“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16期举行。本期由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孔子研究院礼乐文明中心副秘书长房伟担任主讲人,曲阜师范大学教授、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主任宋立林担任与谈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陈岳担任主持人。因疫情防控原因,本期活动在线上举行,约有50余位学友在线上参与了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讲读环节,房老师主讲了《孟子·滕文公下》第6.9至6.10章。

6.9章孟子向公都子解释了自己“好辩”的原因,孟子认为自己“好辩”乃是不得已,是出于批判杨朱、墨翟错误思想的需要。并将自己“距杨墨”,与大禹平治洪水、周公兼并夷狄、孔子作《春秋》相提并论,看作是关涉历史发展的大事。

6.10章为孟子与齐国大将军匡章的对话,主要讨论了陈仲子能否被称为廉洁之士的问题。孟子虽推崇陈仲子为齐国巨擘,但认为他的做法并不可取。陈仲子为追求个人精神的纯洁,而逃避社会责任,其行为只能算是独善其身,而不能做到兼济天下。故陈仲子的操守不仅难以实现,也不值得提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讲读环节结束之后,宋老师就通讲内容做了点评和补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互动环节,在主持人陈岳的组织下,线上听众就自己的感悟和问题积极发言讨论。房老师、宋老师对听众的感想与疑惑,分享了自己的理解与心得。

(详细内容请见稍后发布的《孟子》通讲第16期讲录版)

“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17期将于本周六继续举行,欢迎广大学友踊跃参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