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国,沃野千里。
百姓之家,丰景万乡。
立春为始,大寒为止。
谷雨种田,芒种开镰。
干支节律,繁衍生息。
安居乐业,农为邦本。
天府粮仓,穰穰满家。
国之大者,四川答卷。

9月14日起,四川发布独家策划推出大型主题报道“天府好‘丰’景”,我们将走进四川各大粮食主产地,在眉山东坡看高产“秘籍”,在德阳中江看撂荒地治理,在乐山井研访百里粮油走廊示范,在遂宁射洪观酒粮产业发展盛况……遍访四川盆地多个大型灌区,递交“天府粮仓”盈车嘉穟的四川答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撂荒地里出“黄金”

千亩荒地变良田

处暑刚过,在德阳市中江县永太镇,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的晒场上,刚刚收获的春种玉米铺满了一地,金灿灿的,在阳光下散发出成熟的甜蜜香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绝对想不到,这些丰收的果实竟是出自一片曾经的撂荒地。

把荒地变良田,是90后小伙常滔筹谋多年的计划。而一次性改造上千亩,在当地更是绝无仅有的。

中江县位于川中丘陵地带。山丘多、地势不平,大中型农机难以下地;又因土壤不肥,许多土地并不适宜农作物生长。在永太镇的长河村,进城务工的家庭留下了大片类似这样的荒地,而这个“烫手山芋”却被常滔一手接了过来。

2021年10月,常滔担任法人的金穗源专业合作社在长河村以每亩300元的土地租金流转了约1313亩闲置低效用地,并对其进行了宜机化改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改大、坡改缓、弯改直”,改造一亩多则1万元,少则3000元,常滔用近400万的投入和1年的时间才将这一千多亩撂荒地彻底改造成了适宜作物生长和机器运作的丰地。他算了一笔经济账:“至少要7-8年才能回本。”

常滔将这片区域主要用来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由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大大提升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作物的产量。今年才开始播种,功夫不负有心人,8月就迎来了第一批收获。

农二代传承“粮食梦”

玩转机械化生产

众所周知,土地改造费时费力又费钱,他为什么能下这么大的决心?原因不仅仅是他口中的“看不惯地荒着”,更得益于常滔对父辈意志的传承和新技术给予的底气。

▲图为常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常滔

常滔是一个标准的“农二代”。上个世纪90年代,他的父亲常中泽就在中江县某农机站做农机维修工作。随后,与妻子刘玉兰一起开办了自己的经营部,并于2009年成立了中江县第一家农机服务合作社——中江宏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率先开始为村民提供中小型机器农业化服务。

一边自己租地种地,一边为群众提供机械作业,两人的事业越做越大,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2012年6月,当他们在田地上第一次用插秧机代替人力时,永太镇多宝村所有的村民都前来围观。收获时,开拖拉机的、用机器收割的、晒谷子的……一天最多同时有80多个人做活,光扛谷子的就有30多人,这壮观的场景在常滔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他对土地有了更深的执着。

大学毕业之后,不适应城市里流水线的工作,常滔选择回到中江,像父母一样,把青春投入到土地上。2016年,他正式接过父母的班,成为合作社的负责人。与此同时,还收获了志同道合的爱情。

同为90后,常滔和爱人王玲延续了父母的经营模式,但对怎么做好农业,他们还有自己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人一天可以插一亩地秧,但是一个人开机器可以插30亩地。”随着群众对农机接受程度的提高,两口子把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面积不断扩大。今年,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除了在核心基地种植油菜、小麦等1026亩,在改造后的撂荒地上种植玉米、大豆1300多亩外,还在永太镇高坝、石狮、长河等10余个村为8000多亩土地提供从育秧、插秧、植保无人机飞到收割、烘干等“一条龙”社会化服务。

他说:“要做就做最大的。”在他的带动下,中江县更是迎来了一批新型职业农人、种粮大户。

土地治理+改造

社会化服务成务农新趋势

事实上,流转闲置低效土地,进行宜机化改造,再开展复合种植,已然成为中江这个四川省农业大县的发展良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位于中江县最北端的黄鹿镇,坐落着16000亩现代优质粮油园区和5000余亩特种水产园区。中江县盛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米华指着宝塘村的一片大豆地告诉记者,经过宜机化改造的土地非常平整,有利于农机化操作,这里种植的玉米产量能达500多公斤/亩,大豆150多公斤/亩,水稻600多公斤/亩。

据了解,近年,公司看重了黄鹿水库灌溉区的优势,在当地流转了3000多亩土地,套种水稻和油菜等作物,并自主加工、生产、销售,形成了优质原创农产品品牌。同时,与常滔一样,他们也购置了上百台农机,为农户提供农业综合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6岁的村民马朝永正是受益者。“机耕70元一亩、播插100元一亩”,他告诉记者,通过购买部分农机服务,自家的5亩地非常轻松地就完成了收获。同时,他还利用空闲时间在公司担任田间管理岗,每月增收1800元。一家两口每年收入能超过3万元。捧着金黄的稻穗,马朝永在田间绽开笑颜,眼里尽是满足。

▲图为马朝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马朝永

据黄鹿镇副镇长刘君贵介绍,黄鹿镇现有耕地3万9千多亩,当地鼓励种粮大户流转土地,发展优质粮油,2021年,已实现年农业总产值70641万元,超过全镇总产值的一半。去年开始,黄鹿镇实施了1500亩宜机化改造,2022年计划再整治1100亩,既方便业主机械作业,又能为群众增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中江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良告诉记者,当地通过引导农户自行复耕复种,引进业主大户、新型经营主体治理,村集体组织统一包干等多种方式不断促进撂荒地治理,并给与相应补助。他说:“中江县耕地面积125.8万亩,其中撂荒地存量为58578亩,至今已经治理完成85.3%,剩下的预计在今年11月全部清零。”

初心不改

粮人粮心定粮仓

今年夏天,四川多次发布气象干旱预警。对于农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坏消息。

8月底、9月初的田间地里,常滔一边带着合作社的员工们对春播玉米和早熟品种水稻进行抢收,一边盘算着如何利用新农技抢抓农时,挽回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合作社承包的田地加上社会化服务的收益,每年总收益约为700多万元,扣除600多万元成本,纯收益约为60多万元/年。今年,这个收益将略微降低。

“幸好春播的玉米已经长好了,旱情影响的主要是夏播的作物”,常滔指着撂荒地改造的旱地里一排排干枯的玉米说,“这一波玉米收不了,但是秸秆还可以卖钱,可以挽回一点损失,然后再找保险公司赔一部分,损失就没那么大了。”

说这段话时,常滔的表情很平静,带着农人特有的不疾不徐。

在新的时代,新型农业职业经理人不再只是看天吃饭,他们对影响农业生产的种种因素有着更多未雨绸缪的先见和更广泛的支撑渠道。无论是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占比改变收益模式、争取政府支持和银行贷款减少投入成本,还是投保保险公司降低化解风险、拓展产品形态提升农产品价值,都是他淡定的底气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粮人粮心。年仅31岁,常滔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透露出一股沉稳的气息。在老家有房有车有存款,有一双儿女和幸福的家庭,对于大城市的生活,他并无艳羡。而随着乡村振兴发展,近年来,像他一样愿意回归农村生产生活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做农业莫去看赚”,常滔一步一步迈在田坎上,背后是一片金灿灿的稻谷和碧蓝的天。“做农业是最稳当的”,小伙子笑着说:“我现在的生活很富足、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