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几千年,留给后人无数瑰宝。其中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

自汉字问世以来,历经几千年的沉淀,已成为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用法最多,传承性最强的文字。而汉字演变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也流传下来为人们口口相传。

汉字的诞生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拥有悠久的历史。最早记载汉字是由仓颉创建的象形文字演变而来,传说在黄帝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后,各部落联盟之间传递信息不便,急需一种新的交际方式来统一各部落。

黄帝把这个任务交给史官仓颉,仓颉搜集民间不同的文字符号,眼观山川鸟兽,历时数十载,最终创造出了象形文字,这类象形文字在各部落广为流传,也是汉字的雏形。

随着朝代的更迭,古人发现此类象形文字复杂难懂,不易流传,所以历代史官都尽可能简化文字,这也就形成了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等不同形体的汉字,而文字记载的载体也由最初的龟壳、竹笺,丝绢、到纸帛等每一次汉文字的变迁也象征着华夏文明的进步。朝代在更新换代,汉文字也一直在简化,最后也形成了我们现代通用的汉字。

汉字的历史相当久远,其发展过程也历经几千年,这也导致汉字的结构非常复杂,几乎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深刻寓意。

而围绕着汉字的历史故事也很多,“无心取米”就是一个有关汉字的典故,这个故事至今听起来也是趣味十足,也展现了汉字文化的魅力与智慧。

“无心取米”是什么意思

“无心取米“这个经典故事源自大汉王朝汉武帝时期,故事的背景是汉朝与匈奴部落长达几十年的冲突。自汉太祖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北境匈奴一直对大汉边境虎视眈眈,时而侵略边境烧杀抢掠,然而刚经历楚汉争霸后的大汉民生凋敝,是不足以与强盛的匈奴再次爆发大战。

此后汉高祖刘邦曾率军攻打过一次匈奴,但是由于是北境作战,加之匈奴铁骑彪悍,最终大败,刘邦还差点沦为匈奴的俘虏。眼见战不过,汉朝随即与匈奴议和,以换取北境的和平。

此战之后,汉朝一直励精图治、休养生息,即使匈奴一直对大汉北境骚扰不断,汉朝依然以“和亲”的方式稳住局势。随着汉朝国力日渐强盛,而匈奴实力大不如前,汉朝已经与匈奴有一战之力。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强盛,汉武帝认为时机已到,是时候出兵整治一下嚣张的匈奴。然而匈奴方对彼时的大汉王朝认知不足,匈奴国内经济凋敝,国力衰弱,于是想要趁机向汉朝索取财宝来解救一下境内的危机。

匈奴方想了很多策略,直接出兵开战是过于冒险的,他们想要不战而胜,通过恐吓或者威胁逼迫大汉主动就范。于是他们就指派了一位使者,给汉武帝送来了一封国书,书上写着“无心取米”四个大字。

汉武帝接过这封国书,研究了半天也没弄明白匈奴那边是什么意思。随即他叫来了一众大臣,把国书传给他们查阅,结果众位大臣也没有参透这四个字的意思,大家都一筹莫展,不知所云。

汉武帝顿时勃然大怒,平日里出谋划策的谋臣们竟然都参透不了这四个字的含义,无奈之下汉武帝只能另谋他法,一纸榜文张贴到全国各地,想要从民间得到这四个字的意思。

榜文张贴不久后,一名地方小官接下了这个榜文,直言自己明白匈奴人这四字国书的含义,并要求面圣。汉武帝命人把这名小吏带到宫中。

这名叫何塘的人向汉武帝解释道,“无心取米”其实是匈奴对大汉下的战书。天字指的是天朝,也就是大汉王朝;心字指的是汉朝的国土中心腹地;取就是自己来拿的意思,米代表的是大汉的粮食,也可以是财物的意思。

综合起来就是匈奴人想要挥兵中原,直捣汉朝腹地,战胜汉朝掠夺财宝。听到这一席话,汉武帝顿时勃然大怒,匈奴如此羞辱,汉朝岂能容忍,立即宣召卫青、霍去病等大将想要商讨出战匈奴之策。

简单几笔添加即换回大汉颜面

见汉武帝盛怒,何塘连忙向汉武帝献上一策,直言汉武帝不必出兵即可化解此次危机

同时还能挽回颜面。他对汉武帝说道:陛下如果贸然与匈奴开战,那就正中匈奴人下怀。如果没有提前做好战斗准备,那就没有必胜的把握。

臣有一计,可助圣上化解此次困局”。何塘称既然不能直接打仗,那就可以从这封国书上做文章。看着“无心取米”四个字,他顿时有了主意。

只要巧妙地回复这封国书,既能保住颜面,又能证明汉朝不畏与匈奴的战争。于是他向汉武帝提议,在这四个字上各加上一笔,就可以回信给匈奴。

他在“天”字上加了一竖,变成“未”字;在“心“字加了一撇变成“未”,在“取"字左上头加上了“乛”变成了敢;最后在“米”上加了一横变成了“来”,连起来就是“未必敢来”四个字。

汉武帝看到何塘的巧妙改字龙颜大悦,直呼巧妙。随即命人把改过的国书送回给匈奴,也是对匈奴羞辱最好的回应。而最终匈奴也是忌惮于大汉的雄厚实力,悻悻而归,最终落得个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下场。

小结:

何塘仅是在四个汉字中加上了几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既免去了一场准备不充分的大战,又帮助大汉挽回了颜面。天心取米的故事为人津津乐道,也展现了汉字的强大魅力,有时候文字武器比长矛利剑还要有威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