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微

广州科莱瑞迪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莱瑞迪”)将于近日在创业板首发上会。公开资料显示,科莱瑞迪主营业务为放疗定位、骨科康复领域医疗器械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放疗定位膜、放疗固定架、热塑性塑形垫、真空负压袋、骨科康复低温热塑材料等。

近几年,科莱瑞迪业绩呈现缓慢上涨趋势,但是主营业务毛利率却出现下滑。不仅如此,其内部管理混乱,财务、产品质量问题多发。更关键的是,作为医疗行业企业,科莱瑞迪创新研发能力不具备明显优势,这会成为制约其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财务管理混乱

此次科莱瑞迪拟冲刺深交所创业板,拟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股)不超过2100万股,拟募集资金3.42亿元,其中1.88亿元将用于“放疗定位及康复类产品生产中心建设项目”,5362.09万元将用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其余1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招股书数据显示,2019-2021年,科莱瑞迪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53亿元、1.6亿元、2.09亿元,同期内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依次为3879.97万元、4883.7万元、6012.06万元。报告期内,科莱瑞迪放疗定位产品及骨科康复产品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98.74%、99.38%和97.7%,是公司最主要的业绩来源。尽管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不断上涨,但是科莱瑞迪近几年主营业务毛利率却呈现下滑趋势,报告期内,其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66.66%、66.01%和65.51%。不仅自身毛利率下滑,还低于同行业水平。同期内,同行业可比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均值依次为71.39%、72.97%及73.35%。

科莱瑞迪在财务管理上较为混乱,甚至出现实控人用个人卡收付公司费用、发放奖金等不规范情况。

2019年和2020年,科莱瑞迪实控人詹德仁通过个人卡收取的公司货款金额分别为79.52万元和3.33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0.52%和0.02%。同期内,其收取的废料、资产处置收入金额分别为26.36万元和25.30万元,占公司当期其他业务收入与资产处置收益合计总额的比例分别为52.44%和35.90%。2019年,实控人还从公司支取了212.99万元。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科莱瑞迪实控人竟然还用个人的银行卡为公司员工垫付薪酬、报销等费用。2019年和2020年,实控人垫支的费用金额分别为691.43万元和58.68万元。实控人之外,科莱瑞迪股东迩特康、华星海也曾为公司垫付厂房租赁费用,2019和2020年垫付金额分别为87.09万元、44.85万元,占各期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分别为1.72%、0.83%。

另据保荐工作报告显示,2019年3月-2020年4月,除个别月份外,詹德仁几乎每月都向自然人王某借款,王某通过其他五名自然人的个人卡银行账户向詹德仁汇款,涉及资金总计725.28万元。詹德仁借款的问题引发监管机构的问询,对此,科莱瑞迪在对第二轮问询回复中解释称,在此期间实控人出现了短暂的资金缺口,且实控人个人尚有约2000万元信托贷款需于2020年3月到期偿付,需储备一定流动资金规避偿债风险,故向其好友王某借款用于短期资金周转。

这种公司、个人财务不分的不合规状况会大大降低科莱瑞迪在投资者心中的专业度和诚信度。

对经销商管控能力差

招股书内容显示,科莱瑞迪主要采取以经销为主、直销为辅的销售模式,其报告期内经销商变动频繁且数量大。2020年,科莱瑞迪新增经销商258个,退出327个;2021年新增经销商340个,退出257个。简单计算便知,两年间科莱瑞迪经销商的变动数量为1182家,其中2020年退出的经销商甚至达到了当年经销商总量的50%,这让人不得不质疑科莱瑞迪对于经销商的管理能力。

实际上,频发变动的经销商已经对科莱瑞迪产生了负面影响。从具体影响到的数据金额上来看,2020年科莱瑞迪经销商变动影响的收入及毛利金额分别为693.66万元和357.68万元,占当期经销收入及毛利的比例分别为6.13%和4.95%;到2021年,这种影响在不断扩大,同年经销商变动影响的收入及毛利金额分别为1538.77万元和1104.21万元,占当期经销收入及毛利的比例分别为10.62%和11.85%。

2019-2021年,经销商分别为科莱瑞迪带来10537.23万元、11315.51万元和14487.35万元的销售金额。这些数据看上去很不错,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如果横向和同行业公司相比,就有些差强人意。同期内,科莱瑞迪经销模式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69.27%、70.98%和69.6%,整体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74.88%、74.52%和80.57%的平均值。

此外,报告期内始终占据科莱瑞迪前五大客户榜首的是美国科莱,而后者是科莱瑞迪与美国Larson于2012年共同出资设立的,其中,科莱瑞迪持股40%。报告期各期,美国科莱销售科莱瑞迪产品占其总销售额的比例超过60%。并且,科莱瑞迪向美国科莱的销售金额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66%、8.86%、7.48%。同时,对美国科莱的应收账款也远高于其他企业,报告期内分别为1940.54万元、1685.16万元和1454.36万元。简言之,就是参股企业和第一大客户身份重合。不仅如此,武汉科瑞迪也是科莱瑞迪的经销商,实控人是詹德仁姐姐的儿子易理刚。报告期内,科莱瑞迪向前者销售商品金额分别为231.42万元、180.18万元和314.96万元,占同期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1.52%、1.13%和1.51%。

科莱瑞迪还因为产品质量问题牵连到美国科莱。2020年2月,FDA在对美国科莱现场检查中发现,科莱瑞迪向美国科莱销售的真空负压袋产品存在缺陷,导致该等真空负压袋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无法保持足够的真空度,美国科莱遂被要求整改。

可持续创新能力遭质疑

作为一家医疗行业企业,研发能力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在这方面,科莱瑞迪似乎并不出众。招股书数据显示,2019-2021年,科莱瑞迪的费用分别为1248.89万元、1238.88万元和1729.42万元,其中在2021年1729.42万元的研发费用中还包含了168万余元的外包研发和分红支出,外包研发金额接近150万元,将此剔除后,科莱瑞迪2021年自主研发支出约为1561万元。

从研发投资强度角度而言,扣除股份支付影响后,2019-2021年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8.18%、7.73%和8.20%,而同期内4家行业科比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率均值分别为9%、10.14%和10.38%。更重要的是,这4家公司在2021年都没有外包研发费用。如果剔除外包研发费用,科莱瑞迪在2021年的研发比率为7.48%,这说明其独立研发投资逐年降低。

再来看科莱瑞迪已有的研发技术和相关专利情况。

公开资料显示,科莱瑞迪的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材料技术、产品应用技术和智能技术三个板块。比如低温热塑性医用高分子材料制造技术对应的五项专利分别为:收缩力测试装置及方法、低温热塑性材料及其制备工艺、低温热塑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低温热塑性材料加工方法、医用外科固定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据了解,科莱瑞迪以上五项专利均为发明专利,并已获得授权,但一项收缩率测试装置及方法的申请日为2015年8月5日,一项低温热塑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的申请日为2006年4月24日,一项低温热塑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的申请日为2009年9月11日,一项低温热塑性材料的加工方法的申请日为2009年。也就是说,这五项专利大部分集中申请在2009年之前。而按照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发明专利自申请日起20年有效,这意味着这些专利中已经有大半走完“半生”,甚至其中一项2002年12月25日申请的内外科固定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专利马上就要到期。

梳理招股书披露的有关专利申请情况得知,科莱瑞迪截至招股书签署日的已授权专利中,境内发明专利、境外专利几乎全部在报告期前申请,而且大量为多年甚至十多年前申请。由此可见,科莱瑞迪可持续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对医疗行业企业而言,这无疑是软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