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7月,湘军如愿以偿,攻克了天京,为清朝续命数十年。天京陷落,并不意味着太平天国就灭亡,长江南北两岸的太平军还有数十万人,李世贤、汪海洋、赖文光、范汝增、谭体元、任化邦、张宗禹、邱远才、韩奇峰等将领,依然坚持抗清战,并取得不少胜利。高楼寨之战,八旗马队7000余人阵亡,僧格林沁被打死。灞桥之战,湘军伤亡万余人,陕西巡抚刘蓉辞职回家。尹隆河之战,刘铭传部损失惨重,悍将鲍超被迫解散“霆军”。本文主角,悍将韩奇峰,天京陷落后继续抗清,在灞桥伏击湘军,后退隐山林养老,享年七十多岁,也是人生赢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奇峰,安徽涡阳人,绰号“小阎王”,是太平军一位悍将。涡阳,晚清“捻军”的发源地,名将如云,韩奇峰便是其一。“捻军”,后来隶属太平天国,听从天王洪秀全的调遣与册封,也算是太平军的成员。张乐行、任化邦、张宗禹、李允、韩奇峰等,都接受册封。早年韩奇峰家境富裕,衣食无忧,他追随叔叔张乐行贩卖盐、粮食,日子过得非常滋润。起初,韩奇峰姓“张”,后寄养在韩家庄,故而改为“韩”姓,但他跟张乐行关系非常好。贩卖食盐,利润很高,但清朝不能容忍他们分割“蛋糕”。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张乐行、韩奇峰等发动起义,纵横两淮,响应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清朝的劲敌。1855年,张乐行被推选为“大汉明王”,韩奇峰成为蓝旗旗主,独当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捻军”纵横两淮地区,清朝派遣袁甲三率兵围剿,张乐行、韩奇峰多次设下埋伏,击败袁甲三,实力不断壮大。1857年,张乐行以韩奇峰为先锋大将,率兵从涡阳一路南下,突破清军层层封锁,与李秀成军团汇合,然后攻取六安、霍邱县城,正式接受太平天国调遣。1863年,因叛徒出卖,张乐行战败被俘虏,与妻子、儿子一起被凌迟处死。交战中,蓝旗部将将士叛变,韩奇峰遭受清朝、叛军夹击,血战突围。此后,韩奇峰、张宗禹继续转战两淮,伺机东山再起,为叔叔张乐行报仇雪恨。1864年12月,陈得才20万大军在湖北惨败,遵王赖文光突围而出,张宗禹、韩奇峰派兵接应。接着,赖文光、任化邦、张宗禹、李允、韩奇峰等一起商议大事,坚持在两淮抗清,继续打着太平军旗帜作战,试图中兴太平天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支部队汇合后,进行了改组,增加骑兵数量,减少步兵比重,从而提高了太平军的机动性。1865年5月,赖文光、任化邦、张宗禹、韩奇峰迎来了一次高光时刻。任化邦、韩奇峰擅长指挥骑兵,他们引诱僧格林沁追击,八旗马队冲到高楼寨后,张宗禹、赖文光等伏兵杀出。连续追击之下,八旗马队疲惫不堪,又遭遇突然袭击,不由乱了阵脚。僧格林沁毕竟是名将,他没有慌乱,而是聚集溃兵,退守到树林中,然后构筑起防御工事。可惜,他已经没有突围的机会了,因为张宗禹、韩奇峰等持续出兵攻击,八旗马队没有坚守的勇气,不顾主帅命令,各自逃命。局势一片混乱,僧格林沁也只好血战突围,但已经身受重伤,坠马后逃入麦田中避难,结果被小兵打死。此战,八旗马队全军覆没,满蒙勋贵没有可用之人,慈禧只好授予曾国藩、李鸿章大权,让他们率兵北上,挽救局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国藩北上督师后,便采取“河防战术”,利用运河、黄河、贾鲁河等围堵太平军,还下令各地修筑“寨堡”,进行坚壁清野。曾国藩知道,新组建太平军,或者说“新捻军”,他们骑兵数量多,机动性强,正面决战不现实。但是,张宗禹等人没有固定基地,打不起持久战、消耗战。“河防战术”下,湘军步步为营,太平军却没有粮食补给,日子很不好过。为了求得生存,赖文光决定分兵行动,以缓解压力。其中,赖文光、任化邦率军南下两湖,并伺机进入四川;张宗禹、韩奇峰等率军进入关中,联合西北起义军。分兵诸侯,张宗禹、韩奇峰火速进兵,攻入陕西。此时,陕西巡抚刘蓉正在率军围剿西北起义军,听闻张宗禹、韩奇峰杀来,便从甘肃返回。张宗禹、韩奇峰采取“疲敌”战术,跟刘蓉在陕西兜圈子,将湘军拖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步兵为主的湘军,持续跟踪追击下,早已疲惫不堪。当刘蓉抵达西安郊外的灞桥时,张宗禹、韩奇峰不再撤退,他们事先已经设下埋伏,就等着湘军进入“口袋”里,然后将其围歼。1867年1月,灞桥之战,湘军阵亡4千余人,另有6千多投降,刘蓉仅带数百人逃进西安。灞桥之战后,张宗禹、韩奇峰因缺乏攻城工具,无法夺取西安。此时,他们又听闻赖文光、任化邦在山东战败,便率军返回,准备救援队友。张宗禹、韩奇峰孤军奋战,最终在徒骇河战败,所部全部溃散。张宗禹突围而出,去一个海岛上养老;韩奇峰则隐姓埋名,隐居河北黄骅市,七十多岁才去世。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