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从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长渠(白起渠)所在地、湖北省南漳县农业农村局获悉,该县在持续干旱之年,全县39.6万亩水稻仍喜获丰收,亩平产量590公斤,比上年增长1.7%。弘扬长渠精神,建成旱能抗、涝能排的稳产高产田高标准农田是该县今年水稻增产的重要保障。

排灌设施系统化

十二五以来,该县弘扬长渠精神,以增强农田排泄能力为重点,建设高标准农田60.27万亩。他们在打造精准排灌体系上下功夫实施“全域规划、 整体设计”,保证工程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增强农田抗灾能力。新建和维修水利设施资金投入占高标准农田建设总资金量的45%以上。建设中,充分利用好48大泉、139 座水库 、10367个堰塘,优化排、灌、渠、堰塘等水利基础设施,强化工程质量建设,构建良好的供水与水质净化体系,实现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和优质水源灌溉。

堰塘是该县保障农田灌溉的重要措施,他们对堰塘建立台帐,列入投入资金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定期予以整治,增强蓄水灌溉和抗旱防灾能力,固得水能蓄、灾能防。该县九集镇邹家湾村有耕地面积8100亩。2021年,安排上级建设资金526.8万元,对66口堰塘进行整治,并配备田间灌溉泵站一座,大大优化了农田灌溉能力,促进水稻种植。据村书记熊国洪介绍,今年全村水稻种植面积7100亩,比去年新增95亩,实现总产4615吨,单产650公斤,分别比去年增长7.1%和5.7 %。达到了项目当年建设后,农民当年增产增收的效果。

沟渠建设什么样?听群众想法。项目前期,农田建设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组成多个工作专班深入到项目区,召开群众座谈会,充分听取村组干群对沟渠建设需求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根据项目区水文地质条件、田块走向、水流方向及产业布局等基础资料,对项目区排灌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使项目建设尽可能满足群众意愿,并取得群众的支持。在堰塘清淤施工过程中,按照渠道流向放水和由低海拔向高海拔作业,有效利用水源,增加节水、蓄水效率。通过施工过程中一个个细节的用心处理,在粮食安全中体现为民情怀。

泵站建设中,依据用水需要,在规划时,统筹电、机、房及取水、灌溉渠道情况,建设在群众需要处,用在群众能够承受用电费用处,管在建成运行后,确保建设一个,成型一个,运行一个。杜绝“烂尾”泵站,泵站配套,使得房有泵、水能抽。城关镇杨林村地势较高,随着河床水位下降,不少水田无法种水稻。去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其新增2座泵站,使306多亩水田种上水稻,实现了旱涝保收。

节水措施精细化

2019年,九集镇八泉村和武安镇文店村由村委会集体从农户中流转土地2800亩,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实行了523块小田改98块大田,转包给湖北中恒农业有限公司实行稻虾共作、稻渔共生,提高了农机作业效率和农田利用效率。据该公司负责人廖成明介绍,今年亩平农机作业费用降低128元,亩产粮食比过去增产50多公斤,亩平纯收入2100元,比过去增长1000多元。全县小田改大田5000多亩,实现低产田向高产田、旱涝丰收田转变。
安装量水设施,贯彻节水理念。2019年以来,该县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9个,累计投资2.6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4.31万亩,共规划、建设水价计量设施102处并全部投入使用。

地力提升改良化

改良土壤质地,夯实土壤保水能力。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2.6万亩被污染农田增施土壤调理剂、生物有机肥等,快速补充土壤有机质,恢复土壤活性,提升地力,实现土壤团粒结构和通透性能好。同时,对8.6万亩旱地实施农机土地深松技术,打破犁底层,通过综合施策,增强土壤保水蓄水和供肥能力。
测土配方施肥,夯实作物抗逆能力。通过测土配方进行培肥改良,适时因缺补缺、促进土壤营养平衡,降低土壤盐分,减少盐害,作物生长健壮,作物抗逆性得到加强。

耕地质量提升,改善区域农田环境。推广良种良法、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建立维持高标准农田地力稳定和提升的长效机制,改造和完善农田机耕道路、林网、农田缓冲带、沟渠护坡等,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农田基础设施的永续利用。提高农田可持续利用水平和抗御旱涝灾害能力。南漳县委农办主任、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郭太山表示,该县今年水稻生产大力推广了荃优、玮两优和晶两优等具有一定的抗旱能力的系统品种,水稻供水能力有了保障后,把干旱少雨转化成了优势,利用光照充足的资源,增加水稻植株生物量,共同缔造了今年的水稻丰收。

作者:刘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