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好“丰”景,在山东安丘,一个个80、90后的“新农人”带着扎根泥土的决心和信心,奔忙在希望的田野上。

夺得夏粮好收成 再战秋粮粒满仓

走进位于安丘市石堆镇的驰瑞农夫产业园,“工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映入眼帘。

爱农机、学农机、做农机,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农机专业的李清华,先后在黑龙江农垦、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意大利马斯奇奥集团任职,专业出身的他聊起农机滔滔不绝。

“现在的农业生产越来越集约化、规模化,需要更多懂得新技术的专业‘农民’参与进来。”谈及为何要回家做农业服务,李清华表示,“农服是农业多个环节的重要一环,一台300-500大马力的收割机每天能完成收割作业400-500亩,是传统机耕效率的5倍。”

不仅效率高,深耕深松、秸秆还田、无人机飞防等先进种植技术得到推广,粮食增收效果明显。

今年夏收,驰瑞农服托管的景芝石家埠村大田测产结果一公布,村民们喜出望外:亩均增产150公斤、成本降低10%,亩均增收达到300元以上。

在李清华看来,当前农业服务市场前景广阔,迫切需要更多的专业农机手。

为此,驰瑞农夫举办了农机人才培训班,首期就吸引了80多人报名。“培训并非一蹴而就,这是石堆镇政府为我们找的校考场。”李清华指着西边88亩的试验田说:“我们要保证每名从驰瑞出来的农机手都是种田的‘好把式’”。

目前,安丘市有农机大户2300多个,农机专业合作社85家,农用机械3万7千余台(套),年作业服务面积72万亩,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已实现全程机械化,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6.4亿斤以上,农业社会化服务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如火如荼的秋收即将开始,各类农机在广袤田间纵横驰骋,不仅服务于当地农民,从四川到内蒙,每年跨区域作业服务面积30—50万亩,李清华的团队也将迎着丰收的喜悦奔赴大江南北。

传统农业“撞上”现代科技

在位于安丘农谷的沃华农业科技园智能化育苗工厂内,水肥一体化设备正在对长势旺盛的葱苗进行喷水作业。

实现工厂化育苗,首先要解决种子问题。

“大葱种子小、种皮薄,要做到工厂化育苗并不容易。”曾在科研部门工作多年的沃华首席技术官刘凯介绍。潜心攻关数年,刘凯团队探索出大葱种子丸粒化包衣技术,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复合材料,为形状不规则的种子包上一层光滑的“外衣”。“包衣后的葱种,体积扩大了20倍,就能通过机械精准地播到苗盘。”

一个苗盘220个穴,每穴3粒,标准的660棵苗。沃华的大葱工厂化育苗技术规程已获批国家行业标准,工厂年繁育葱苗17亿株。

石堆镇西王里居村村民赵志科望着自家栽种齐整的50亩葱苗,开心地盘算:“一亩葱从种到收,公司服务成本3000元左右,比自己雇人干,起码每亩节省500元。”

安丘全年大葱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大葱产业链条化发展成为必需。

攻克工厂化育苗难关后,刘凯带领团队在山坡上建起实验室,对从国外引进的自动播种机、自动移栽机和自动采收机在自有基地上研发改进。

“原先两个人一天能种1亩地,现在一台机器一天就种8到10亩地,效率提高20倍,产量提高10%。”大葱种植实现了全产业链标准化、智慧化生产,沃华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6万亩。

把设施农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智慧农业让农民的“金扁担”挑得越来越稳。

“海归农民” 开荒记

初秋暖阳照射在柘山镇金水谷生态农场,张晓东抱着30斤重的大南瓜笑得开怀。“海归留学生”“外贸谈判代表”“潍坊市政协委员”,很难将这几个词与眼前这个面色黢黑,头上挂草、手上沾泥的“职业农民”联系起来。

张晓东的返乡创业之路,要从柘山镇磨山山区的5000只走地鸡说起。

“生态农业和大健康概念愈发深入人心。”2014年,张晓东毅然辞去了北京一家石油装备企业外贸谈判代表的工作,一头扎进深山老林,当起了“鸡倌”。

创业之初的艰辛自不必说,经过三年的“拓荒”,300多亩的山林绿树成荫,除了做生态养殖,张晓东还种植了桃树、板栗、核桃等既能保护水土又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林果树。

不满足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2019年春天,张晓东借着柘乡人家乡村旅游合作社转型升级的机会,以农家乐、特色产业园为载体,将柘山及周边乡镇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整合,建设起乡村旅游示范园区。

如何从传统农业向科技农业转型?张晓东请来迟晓元、禹山林等五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促使花生育种、红薯脱毒、土壤治理、旅游花卉培植等更多良种良法在园区落地。此时,与海南大学合作建立的“南果北种”产学研基地内的热带水果已经开花结果。

在张晓东看来,新农人之所以“新”,不仅在于引入新的农业理念,也在于将“农民”变成一种有获得感的新职业。

在他的线上店铺里,当地的土猪肉能卖到每公斤200元,这是以往农民想都不敢想的价格。除了将山区的特色农产品推上电商平台,张晓东还准备与有种植经验的农户合作,做响当地优质农产品品牌。

一批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相融合,绘就出仓满粮丰的农业新图景,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最富活力的创新力量。(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都镇强 通讯员 郑晖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