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这是第4721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3k+ ·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达到历史最高水平457万,录取110.7万人。今年研究生可谓“大扩招”,多所985高校研究生新生破万。高考报考人数超过1100万人,录取超过660万人。

经济增长变缓的时候,人们倾向于延迟面对就业问题。1998年,也是高校大扩招,高考录取了108万人,研究生考试录取了7.25万人。24年过去了,从量上就能看出质的改变。

公务员考试,那就更不用说了,选择一个铁饭碗,过踏实生活、享有确定性的同时,可以畅想些别的可能性,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你看,公务员队伍里的人普遍多才多艺。

此外,听很多朋友说,各类名校MBA招生非常火爆,席位争夺越来越卷,价格越来越高。高尔夫球场也很火爆,因为大家都在交换内心世界……

人们总是在绝境低谷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想要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知识水平、信息水平等等,当然某些情况下,也显得更迫切。

直、谅、多闻,是人们面对纷繁世界的普遍解决方案。怎么说呢?直——现在反而是大家更真心一点的时期,经济不太好的时候,傲慢在变少,无知也要尽量变少。谅——只有变得柔和和宽容些,才能跟自己和解,跟世界和解。多闻——明显的感受是,同类型的朋友信息和情绪都会同质化,异类的朋友,往往能传递出更多没见过的世面,让思维被打开另一扇门,不至于过得太狭隘保守,多哀怨多滞留。

你看,从这些方面来看,文化果然都是沉淀下来的东西。文化是沉淀出来的,激流勇进的时候,都没有空沉淀。

人们的精神总是需要寄托的。所以人在酝酿一件比较大的事情的时候,就会寻求自己的文化、人文精神等等方面的帮助,然后事情过去,也会留下点痕迹、启示、思想、潮流之类的。

比如历史上的改革呢,虽然有些政治经济上的问题停滞,但是文化类的东西总能沉淀下来。比如124年前的“戊戌变法”,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兴起于教育领域、人才领域,也沉淀在这个领域中。124年前的这个时候,也让人喜有戚戚。

其实除了康有为、梁启超等名人之外,我们还应该重点提及一个贵阳人,叫李端棻。贵阳最近发生很多事,而我刚好在看《李端棻年谱》。

李端棻,中国近代教育第一人,北京大学的首倡者,发现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绝世才能的人。让我感觉,他就是“近代欧阳修”,发现了曾巩、苏轼等等人才。

我们从教育说起,然后落到中国近代教育第一人,生活总是可以有机联络起来。

1896年6月12日,李端棻上《请推广学校折》,提出了“时事多艰,需才孔亟,请推广学校,以励人才而资御侮”的改革建议,方略是 “一经五纬”:

“一经”即在北京设立官书局和大学堂,并从中央到地方创设新式学堂,引进新思想、新知识;

“五纬”是指开设图书馆(藏书楼)普及知识,创设实验室(仪器院)研究科学,设立译书局引进西学,建立报馆传播时事,选派游历鼓励留学。

李端棻,字苾园,道光十三年(1833年)九月初十生于贵阳。他的父亲李朝显英年早逝,于是,他自幼只能与母亲何氏相依为命。叔父李朝仪、舅父何亮清对其影响重大。这真的跟欧阳修很像,欧阳修也是“画荻教子”的单亲母亲带大,在叔父的教育下长大。

李端棻于同治二年(1863年)中了进士,入翰林院任编修。同治十一年出任云南学政,在任三年,促进了云南文化发展。另外,李端棻有个特点,那就是从同治六年(1867年)任山西乡试考官以来,曾多次出任地方学政,即光绪十五年(1889年)任广东乡试考官、光绪十七年(1892年)任四川乡试考官、光绪十八年(1893年)任会试副总裁、 光绪二十年(1895年)任山东乡试考官及顺天武乡试考官、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任武会试考官。

历来,识人者成事,能批量识人者,就在成就历史。欧阳修的“千年龙虎榜”,让宋朝的文化发展走向巅峰。李端棻同样的,对发现新人、新思维,对积极感、向上感、郁郁葱葱的新生机,充满了探索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89年秋季,李端棻以内阁学士身份出任广东乡试主考。这次乡试虽然仍沿袭科举旧制,但考题已有了变化,隐含“经世致用”之意,即欲求国家富强,必兴工务实,颇有策论的性质。

对待难题,一定要有新的方案。当时的李端棻,是想通过他主持的乡试,对科举试行变革,注入新的内容。就如欧阳修想进行古文运动一样,一个求“道”的人,某种程度上会大事小事里都贯彻他的内心真实思想,想要在时空里积累更多可能性。

光绪十五年(1889年),广东乡试题目是:1、“子所雅言诗书执礼”至“子不语怪力乱神”;2、“来百工则财用足”;3、“离楼之明,公输子之巧”,以及诗“荔实周天两岁星”,得 “星” 字。

梁启超写的是第一个题目,文章吸引了李端棻与王仁堪的注意。王仁堪是何人?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殿试状元,据说,中俄条约签署后,作为新科状元的他便与人联名上书反对,也是豪气、正气十足。气概和勇谋这件事,历来都是很稀缺的,所以也会瞬间被铭记。

李王二人都以为梁启超该是一个“饱学宿儒”,没想到竟然是16岁的翩翩少年。李端棻顿生爱才之心,于是将他录取,榜上排名第八,甚至想“纳为己有”,遂请王仁堪做媒,将自己的堂妹李蕙仙许配给了梁启超。

李蕙仙比梁启超大4岁,但梁启超欣然接受了这门亲事。李蕙仙后来办过《女学报》,倡导女性解放,创办上海女子学堂任校长。在梁启超流亡海外的时候,李蕙仙独立保护全家老小周全。

命运的安排,在封建时代简单看起来,多是一些人的个人意志决定了另一个人的命运,好在有心人还能在这种安排式的框架下,舞动自己壮阔的人生,所以人人都是带着命运的绳索跳舞。国人的内心都信奉,人的生存最强的就是可能性、应变性,这是骨子里最闪闪发光的东西。

李端棻的特点就是任主考时,所拔之才皆为当世之名士。后来他还当过工部侍郎、刑部侍郎、仓场侍郎,官至礼部尚书。

变法失败后,慈祥太后以“竞将大逆不道之康有为等滥行保荐,并于召对时一再百陈”的罪名,将李端棻发配新疆。流放途中因病留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县),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恩赦回籍。维新运动失败,但学堂、文化类的东西都保留下来,国人总是会给自己留下一些空间,积累发展的可能性,这大概也是一种自适应吧。

回到贵阳后,他仍然致力于维新事业,刚开始是与人开办矿务总局,后倒闭,再与人创办贵阳公立师范学堂、贵州省公立学校;亦曾主讲经世学堂,因遭人诽谤而不再授课。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努力,人有时候,就是为了干他想干成的事情,生命力会极强。这样的人,会让人有压迫感,但是若他的内心有调节和平衡机制,会用心去揣摩生活本身,他会让这样的执着感,内化成自己的精神立柱,而非外显的控制感和压迫感。

李端棻回到贵阳后,有仿渊明之意,所作之诗与陶渊明也有几分相似之处。欧阳修和苏轼,也把陶渊明当成精神偶像。读李端棻让我感觉,中国人的精神依靠,其实是很单薄的,仿佛轮回一样,只能信任儒释道,只能看那么一两个特定的人。但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像陶渊明这样的精神傲立方式真的很稀缺。古人治疗精神内耗的第一人,必是陶渊明,可以让人瞬间平和,几天便可入住自己的桃花源。

《苾园诗存》共收录有李端棻147首诗,早年所作甚少,绝大部分为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所作。“生平喜为诗,心有所触,一一托之吟咏”,写诗主要是记录自己的人生感想,不然人生拆解成一天天地过去了,仿佛什么都不曾留下。

人生的某个阶段,或者某种习惯,就是为了留人生痕迹所用的。大块的时候,属于自己,也挺好的。人生沉浮,旁观着看,即便无可奈何,也可清新自然。

他也写过《自题小像》: “花一瓶,钟一座;钟不鸣,花不堕。有人一个,披裘兀坐。茶几有时凭,藤床懒去卧。聊将一卷摊,不求万卷破。”这里有一点躺平的感觉,但内心还是充满了向上感的追求。人生,就是看很多很多的书,见很多很多的人,但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这里,静静地守着自己。“缗蛮黄鸟,止于丘隅“,飞着飞着,就知道该在哪里落了。

欧阳修是“一万卷书、一千卷遗闻、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苏东坡是“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而李端棻,是“花一瓶,钟一座,人一个,一卷摊”,其实大家都在守自己的一。

他真的挺爱“花一瓶,钟一座”的,在《秋菊杂咏》里写到:“吾爱吾庐只立锥,种花无地可编篱。秋来也对秋芳饮,全赖亲朋好赠持。铜瓶随插两三枝,人与菊花那暂离。怪我尘缘犹未尽,形神相对不相宜。菊花天气最难晴,傍晚回廊往复行。细数枝头开几朵,蒙蒙月上不分明。一夜潇潇雨未停,深怜盆蕾减芳馨。生来傲骨原无恙,不似春花落满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作者:秦朔朋友圈创始主编。个人同名微信公众号:水姐(id:shuijie00000)。个人作品:《任凭世事变化,内心鱼鱼雅雅》《中年好友苏东坡》等。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friends@chinamoment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