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版
出来
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伴随着我们与读者走过多年的历程,它们有的出版时间很早,但历久弥新,有的虽然“一书难求”,但仍然时常出现于读者的“想读”列表之中。
正是因为读者们对书籍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我们陆续再版了许多“只活在盘点中”、“榜上总是有名”的书籍。
本栏目将不定期与大家分享那些“久别重逢”的好书,敬请期待!
今天要推荐的是保罗·利科的《从文本到行动》!
《从文本到行动》是保罗•利科的第二本诠释学文集,1986年出版,系利科在其第一本诠释学文集《诠释的冲突》1969年出版之后所写重要诠释学论文的汇编。第二本诠释学文集的意义之一便是表明作者对自己第一本诠释学文集所标定思想阶段的反思和超越。从现象学到诠释学,从文本的诠释学到行动的诠释学;在对话语和叙事作出反思,并对意识形态与处于城邦核心的人的行动进行追问的同时,利科强调了介入这两者之间的诸种关系。
利科在一系列文章中将自己的思想与狄尔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思想相交错,也与诸人文科学、法兰克福学派、语言哲学、政治哲学等领域进行了对话。可以说,《从文本到行动》是深入了解诠释学的必读之作。
前言
读者在这里看到的是,我最近15年间在法国或者国外发表的主要文章的汇集。因此,本文集继于《诠释的冲突》(Conflit des interprétations)之后,后者覆盖了整个60年代。没有为这一系列的文章保留相同的题目主要是因为,我在这些文章里不再为捍卫诠释哲学在诸如符号学或精神分析——这些(在《诠释的冲突》中)都曾被我视为对诠释哲学构成了挑战——面前的合法性而表现得那么忧虑。当感觉无需再为自己从事的学科的存在正当性而辩护时,我也就全心投入其中,既无迟疑亦无辩解之忧。
头三篇论文,确实还带有合法化要求的迹象;但这更多是就我自己的思想传统而言,无关乎那些我找来给自己定位的假设竞争者。我首先谈的是,诠释学(herméneutique)——或者诠释(interprétation)的普通理论——从未停止在胡塞尔现象学面前进行“自我辩解”。它是从胡塞尔现象学走出去的,“走出去”具有双重意义:这是它产生的地方;也是它已经离开的地方(大家从维翰[Vrin]出版社出版的另一本文集里可以读到我更加专门的研究:《论现象学派》[A l’école de la phénoménologie])。接着我重新构建了这样一个谱系:当代诠释学——也就是海德格尔之后的诠释学——将之与胡塞尔哲学的嫡系结合在一起的谱系;这样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的名字就与胡塞尔的并列在一起,然而又没有取代它。间隔(distanciation)这个主题让我有机会标明我对现象学诠释学派的个人贡献;对于存在于诠释的所有思想活动中的批判因素(l’instance critique),我认为它的作用是,相当准确地描述了现象学诠释学派的特征。曾经也是由于这个因素,使我发生转变,与我的论敌们联合起来。
胡塞尔,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毕业于维也纳大学,作家、哲学家,现象学的创始人,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
第二系列的文章更好地表现了我在本书中的和解之意。在这里我做的是诠释学。刚刚我说到我从哪里来。现在我谈谈我到哪里去。一种主导特征慢慢在这种积极的诠释学实践中显露,也就是逐渐把文本理论融入行动理论。事实上,在文本的符号学分析或者语义学分析中,让我一直最感兴趣的是,在实践领域——在那里人表现为施动者和受动者——的构造(structuration)方面,这些文本的塑形(configuration) 范式特征。自然,文本——尤其是文学的——是符号的整体,而符号或多或少已经和它们被看作要指定的事物脱离关系。但是在这些被说出来的事物之中,就有施动和被动的人;而且,话语(discours)本身就是行动;这就是为什么言说(dire)(和阅读)行为与实际行动(agir effectif)之间的比拟联系——在这个词最积极的意义上——从来没有完全断裂。通过符号(signum)和物(res)之间的裂缝,这种联系只是变得更加复杂,更加迂回。组成第二部分的这些文章逐渐颠覆了(语言和文本的)优先性,实践问题重新获得了优势,而局限于文本性(textualité)的概念则开始失去优势。开头和结尾的文章就这样标志着这种重点转移的起点和终点;在起点,是关于文本及其内在构造,可是暗地里还有重新塑形的能力;在终点,是对实践理性概念的概述以及行动以主动性(l’initiative)的形态涌入当下。未曾以法语发表的那篇论文曾相当有幸地以英语发表了,题为“文本的模式:被视为文本的合理行动”(Le modèle du texte: l’action sensée considérée comme un texte),它标志着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的转折,当然文本概念并没有丧失我前面所称的范式特征:但是,根据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独到的表达方式,“……的模式”在这里变成了“为……的模式”。那么,说明(expliquer)和理解(comprendre)之间的古老论争可以以全新方式重新提出:在一种更少二元对立而更多辩证关系的意义上,而且在一个更加宽广的应用领域里。这个论争不仅仅关系到文本,而且还有历史文献和实践。至于在文本之塑形(configuration)和行动之重新塑形(refiguration)中想象力被赋予的角色,则开启了第三部分的主题。
在最后一部分我们汇集几篇意识形态论题占主导地位的论文。它们(第三部分的论文)通过在社会实践层面上赋予创造性想象力和模式论的角色而与前一系列文章关联在一起。另外,想象力的特殊功能接近我在《活的隐喻》(La Métaphore vive)和《时间与叙事》(Temps et Récit)中赋予它的角色。而且,在卡尔·奥托·阿佩尔和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的意义上来说,对意识形态现象的考察与意识形态批判紧密相连。此外,根据前面表达过的愿望,它也提供了批判因素之并入诠释过程的具体例证。整本书结束于对伦理和政治之间关系的一般思考;这种概述开启了一项有待去做的更加系统化的研究,这项研究针对的是行动理论、叙事理论和伦理政治理论之间的紧密关联。
尤尔根·哈贝马斯,德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中坚人物,由于思想庞杂而深刻,体系宏大而完备,哈贝马斯被公认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
把最初针对英语读者的文章放在本论文集的开头,我们认为是适当的,它的目的本来是:在把我与其他十几个法国哲学家一起介绍时,提供一个我个人哲学研究的概观。这篇文章被收入本集有两个原因:首先,它对我关于隐喻功能和叙述功能的最新研究作了一个简要介绍,而且这样也对有意被排除在外的文章起到了补充作用——这些文章也是我在这两个领域的系统研究的组成部分;而且,此文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从相反的方向经历了从我最初研究胡塞尔到写作《活的隐喻》和《时间与叙事》的所有阶段。在这个反向旅程中,读者被引向了汇集在这里的第一系列文章的开始。
Reading
《从文本到行动》
[法]保罗·利科 著
夏小燕 译
978-7-5675-2190-2
2020年9月(第二次印刷)
《从文本到行动》汇集了利科在20世纪70—80年代发表的重要系列论文,这些文本代表了利科研究诠释学的一个重要阶段:从现象学到诠释学,从文本诠释到行动诠释。在本书中,利科逐渐摆脱了要在其他学科面前捍卫诠释学的焦虑,他从胡塞尔现象学与诠释学的关系以及诠释学自身的历史看到了自己研究的独特角度和价值:立足于文本理论建构一种超越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甚至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并且将之应用于解释人的行动、社会意识形态,从而建立新的政治和伦理。
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目录
从自己到自己的距离有多远?——试论利科思想中的一个合页:理解自己夏小燕
前言
论诠释
诠释现象学
现象学和诠释学:从胡塞尔说起
I.对胡塞尔唯心主义的诠释学批判
II.关于诠释现象学
诠释学的任务:从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说起
I.从区域性诠释学到普通诠释学
II.从认识论走向本体论
间隔的诠释功能
I.作为话语的语言实现
II.话语作为作品
III.言语和文字的关系
IV.文本世界
V.在作品前理解自己
哲学诠释学和圣经诠释学
I.圣经话语的各种“形式”
II.言语和文字
III.新的存在和文本之物
IV.圣经信仰的诠释学构建
从文本诠释学到行动诠释学
什么是文本?
I.什么是文本?
II.说明还是理解?
III.文本与结构性说明
IV.走向诠释的新概念
说明和理解
I.文本理论
II.行动理论
III.历史理论
文本模式:被视为文本的合理行动
I.文本范式
II.文本诠释的范式
话语中与行动中的想象
想象的普通理论
I.话语中的想象
II.理论和实践交接处的想象
III.社会想象物
实践理性
I.“行动理由”概念和“实践推理”概念
II.“行动准则”概念
III.康德的环节:如果理性本身可以是实践的
IV.黑格尔的诱惑
主动性
意识形态、乌托邦与政治
黑格尔与胡塞尔论主体间性
I.黑格尔在意识元素里的精神
II.胡塞尔的主体间性反对黑格尔的精神
科学与意识形态
I.意识形态现象准则的研究
II.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
III.科学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
诠释学与意识形态批判
I.抉择
II.批判诠释学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社会想象物的两种表述
I.意识形态
II.乌托邦
伦理与政治
I.政治,在与伦理相比较之前,必须首先在与经济和社会的比较中得到界定
II.政治与国家
III.伦理和政治的相交
原文出处
人名译名对照表
术语译名对照表
后记
作者介绍
保罗·利科(Paul Ricoeur,1913—2005),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和研究跨越于多个人文学科:现象学、诠释学、精神分析学、符号学、政治学与伦理学等等,他总是试图在冲突中寻找缝合的契机,以解释我们的社会与历史、制度与文化,以及我们自身的存在。主要著作有《意愿与非意愿》、《活的隐喻》、《诠释的冲突》、《从文本到行动》、《时间与叙事》(三部)、《自己本身作为一个他者》等等。
制作:黄杨圆
复审:贺群星
终审:阮光页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