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稻穗大约100到150粒,籽粒比较饱满,很少有空壳、秕谷,这样亩产应该是稳住了,大约在1200斤。”9月23日秋分这天,济南槐荫区种粮大户武如义从稻田里随手拔出几颗稻穗用力一捻,心里有了底:今年又是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开镰了 济南西部上千亩黄河水稻成熟 喜迎丰收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开镰了 济南西部上千亩黄河水稻成熟 喜迎丰收节

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暗育秧技术、全程机械化和生物防治等智慧农业种植方式,目前济南吴家堡的几千亩早春稻开始陆续上市,泉城市民衷爱的飘香黄河大米今年又迎来大丰收。

智慧农业种出几千亩水稻 托管、共享灵活带动农民共同致富

收割机在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穿梭着,金灿灿的稻谷哗啦啦落入车厢。收割机将秸秆粉碎后就地还田,铺在稻田里足足有5厘米厚。记者下到田里扒拉开碎秸秆仔细寻找,没有一粒稻谷遗落。武如义说,现在的全程机械化耕种可以实现稻谷不落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武如义的种植基地里的50多台农业机械不仅满足了1300多亩自种稻田的机械化耕种和植保,还托管了周边村民的1000多亩稻田,为小农户提供育秧、插秧、收割、烘干等服务。近几年,吴家堡的几家种植大户还为沿黄两岸天桥、齐河等地的3000多亩水稻提供良种秧苗和机械化服务,搞起了共享农业。“通过这种托管和共享,实现大户带小户,打破原来的土地流转形式,以更灵活的方式带动农民共同致富,让村民兄弟们都能享受到机械化带来的便利,藏粮于地也藏粮于技。”武如义自豪地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施肥、病虫害防治的费用在种植成本里是比较大的。现在我们有4台无人机,每台能载重50斤,撒有机肥、缓释肥、叶面肥,以及病虫害防治,都可以用无人机,大大解放了劳动力,降低了投入,提高了品质。”武如义拿无人机植保举例说,前期通过激光整平建成了高标准农田,种植基地所有的土地数据都保存在了电脑里。当需要给某个地块施肥或打药时,只需要把相关土地数据和推荐用量输入无人机,立刻就能计算出这块土地需要的肥料或药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武如义的种植基地看到,路边的护坡上长满了杂草,稻田里密集的稻株下却几乎没有草。武如义说,通过暗育秧技术和生物防治,稻田里可以做到不用除草剂。对于病虫害,除了常见的鸭子灭虫和太阳能灭虫灯、诱捕器,基地还引入并养殖了赤眼蜂,通过以虫治虫进行生物防治。

20多个新稻种优中选优 记忆中的浓郁米香又回来了

上个世纪,吴家堡周边种出的传统品种大米凭借浓郁的稻香味,成为泉城市民记忆中黄河大米的味道。但那时亩产只有四五百斤,还要留出20斤做来年的稻种。因此,后来不少农户倾向于高产水稻品种,传统品种的种植面积大幅减少。慢慢地,泉城市民开始议论“黄河大米不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如义从小吃着黄河大米长大,为了找回记忆中的稻香味,他和技术人员反复试种,最终选定了“京引119”和“金稻919”这两个品种,并于2014年前后开始大规模种植。“现在亩产比传统品种提高了,口味还是记忆中的稻香味。”

今年,武如义的种植基地里开始试种“花田稻”,也就是将油菜花、向日葵的植株打碎还田,增加稻田土壤的营养。在这种“肥得流油”的稻田里种植被称为“干饭王”的“金稻919”,大米也将更有嚼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对农业科技的不断探索,今年包括山东省水稻研究所在内的多个研究所在武如义的种植基地进行了20多种水稻的育种,在不断引种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索适合济南本地的水土肥特点的高产香稻品种。

金色的稻谷随风摇曳,承载着农民丰收的希望。今年70岁的刘俊昌家住吴家堡申家庄,年轻时也曾是个精壮的劳力,秋收用镰刀割稻子,一天最多割一亩,回到家累得连饭碗都不想端。而今,他开着收割机穿梭在高标准农田里,一天轻轻松松收割40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让村民们累弯了腰的稻田,如今成了高标准的智慧农田,为泉城市民带回了记忆中的黄河稻香。近期,“吴家堡大米”已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澄澄的稻田,每年丰收季都吸引了不少观鸟、摄影爱好者前来拍照,附近学校的孩子们也来体验农耕劳动。

(视频、图片、文字均由济南五洲农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