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凑上前去听,就听到阿太用亲昵的语气说着:不哭不哭,你这傻孩子,和我闹了一辈子,你难道不知道吗?其实真正是我亲生的,只有你啊,我的命运。”

9月25日下午,蔡崇达长篇小说《命运》大湾区首发式暨分享会在珠江公园湾区书屋(广州首批全民阅读示范点)举行,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申霞艳,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郭冰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伍方斐等专家与蔡崇达展开对谈。

活动由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主办,广州出版社有限公司、广州市大湾区文化交流促进中心承办。

从女性视角出发

描摹闽南民间社会风貌

《命运》讲述了99岁女性阿太的生命历程,串联起福建闽南沿海小镇几代人的人生故事、命运选择与时代浮沉,探析支撑起中国人精神体系的平凡而强韧的力量。

主人公阿太,正是蔡崇达母亲的外婆。“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畅销四百万册的非虚构作品《皮囊》中的这句话,正是出自阿太之口。

15岁时,阿太曾被预言命里“无子无孙无儿送终”。为了改写这个命运,她做了一个女性所能做的全部努力,包括孕育子女、收养孩子,与艰难且无常的生活抗争。《命运》以阿太的视角“追忆似水年华”,书写了她长达99年的悠长人生,以及书中的阿母、神婆等别具一格的女性形象。

“《命运》塑造了很有力量、很典型的人物阿太,这是一个非常有感染力的形象,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申霞艳一度有些哽咽地说,阿太让她想起了自己的老祖母,在中国的大地上,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女性,她们也许只是普通的乡村妇女,却具有顽强的生命韧性、细腻的内心力量、饱满的人生智慧。

郭冰茹注意到了《命运》中对生与死的书写方式,她指出,对于死亡,书中的人们不是采取恐惧、悲伤的态度,而是充分准备、尽力控制,这反而促动人们认真面对此生的生存状态。

正如书中所写:“我们终将生下自己的命运,我们终将是自己命运的父亲和母亲。”郭冰茹十分认同这句话,每个人都有着“自我超越”的能力,只有当人们愿意直面某些人生命题时,才可能从各种行为、措施中寻求到解决方案。“这部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哲学方面的思考空间,也帮助我们打开了另一种经验层面的空间。”她说。

“这是一部‘深者见其深,浅者见其浅’的作品,不同年龄段、不同阅历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不同的共鸣。”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伍方斐认为,《命运》从文学视角重新发现了闽南的民间社会,既让读者感受到在地文化的独特性,又把某种具有共性的中国文化精神、日常生活经验抽象、传递出来,具有丰富的文学、哲学意义。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各地的习俗、礼节,对于养育一方水土、陶冶一方风情,有着无形而巨大的力量。今时今日,无论是书写新农村建设风貌,还是书写民间社会故事,都将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有力支撑,重新发现全国各地的民俗文化、精神内核。

面对人生命题

通过写作召唤精神支撑力

蔡崇达透露,这本小说篇幅16万字,但开头却写了27种近20万字,才选定最终版本。每一章也反复修改,融入了很多自己细腻的“纠结点”, 很高兴能被在座专家们注意到。“尤其是到最后几章时,几乎是调动了自己所有的感官‘死磕’,甚至边写边哭,确实尽我所能、掏心掏肺地抵达自己内心深处了。”他说。

在闽南语里,“命运”两字的读音有节奏也有力量感,“命”字读音悠长,而短促的“运”字就像感慨着忽然收尾。就像书中与命运“正面刚”的阿太一样,蔡崇达选择“命运”两字作为书名,采取了最直接的方式展开书写这个宏大的命题。

为何选择书写家乡的这一群女性人物?蔡崇达分享,父亲给自己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一道背影——外出打拼的背影,而母亲的面貌则是温暖、柔和地拥抱自己。在男性勇敢面对生活、生存的本质命题的背后,是女性在默默编织着家庭日常生活的稳定、内心秩序的平和。

他坦言,这几年来自己也在面对着许多艰难的命题,因此选择通过写作,召唤那些能够给予我们支撑的精神力。“不要低估任何一位老人的力量。”他认为,许多先辈们的内心都有着无比坚韧、伟大的力量,他们也许只是乡村里再寻常不过的普通人,却对许多事物有着朴素而透彻的认识,已在认识命运的跌宕起伏之后,仍能对我们报以温暖的微笑。

“蔡崇达出生于福建泉州,但对于广州,他并不陌生。可以说,他是从广州起步的作家。”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董事长刘炬培作为主办方代表致辞表示,大学毕业后,蔡崇达的第一份工作便就职于广州的媒体。此后,他获得的第一个奖项、第一次主编经历等也都发生在这个城市。

广州有着丰厚的岭南文化底蕴,刘炬培希望,通过今天的研讨,把精品创作的“种子”撒播南粤大地,进一步推动大湾区文学创作繁荣发展,充分彰显广州阅读的书香力量,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读懂广州。

【记者】黄楚旋

【图片】主办方供图

【作者】 黄楚旋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