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京东物流苏北战区客户体验岗负责人 曹晓利

曾经的服务之王,海底捞最近频上热搜,但不同以往捞粉的热捧,海底捞负面新闻频传。

先是门店大幅关闭,食品安全,过度服务,又传出给客户打标签,再度挤上微博热搜。

据披露的视频画面显示,这些标签包括“1.68米左右,戴眼镜,长头发,圆脸型,25岁左右,喜欢在APP上投诉”、“20多岁瓜子脸嘴巴长得很好看,板栗色头发,大学生,喜欢番茄锅”、“吃橙子需要服务员剥”等。

海底捞表示这是旧闻,2021年已排查整改,但消费者显然没放过,又再度上了一次热搜。

曾几何时,定制化服务是海底捞的特色,懂你、宠你、超VIP的服务,是海底捞最自豪的资产。

但懂你的基础,必须建立在客户画像之上,有这样的认识,也不难理解为何海底捞的员工会给客户打标签。

但给客户打标签,一定就是不行的吗?

给客户打标签,不就是我们客服每天干的事情吗?

最近大红的管理学网红刘润,在他年轻时写了一篇爆红博文「上海最牛出租车司机」。

一个师傅在大众出租车上班,传奇般的收入,刘润邀请他到微软演讲,开场就是2个客户画像的问题:

1、在医院门口,两个等车的人,一个抱着脸盆,一个拿着药包,请问谁会坐的比较远。

2、人民广场,3个人招手,一年轻女子,拿着小包,一对青年男女,一看就是逛街的,一个穿绒衬衫羽绒服的男子,拿着笔记本包,请问我应该带谁?

这个生动的例子,讲的不就是客户画像、给客户打标签吗?

携程董事长梁建章在第一财经波士顿大讲堂,谈到携程在呼叫中心降低平均通话时长的努力。

携程经过客户画像的探索之后,按照客户的需求,发现客户可以分为3类:

在意时间

在意价格

在意航空公司

携程针对客户特征,对购买机票的客户进行快速报价,发现均长能够下降40%以上。

为何刘润可以做客户画像,携程可以给客户打标签,海底捞就不行?

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海底捞事件大家聚焦讨论的核心论点有哪些,似乎就不难得到答案了:

论点一:标签打的是否合理:“矫情”、“圆脸微胖”、“喜欢投诉“,这些标签谁愿意被打上?

论点二:信息收集的程度:定制化服务是好的,但是否需要收集到手机号码、常住地址、工作单位这种隐私信息?

论点三:是否真的有用:打标签、收集信息后,我们就真的能享受到优质服务吗?

论点四:信息是否安全:信息被收集后,是否安全,泄露的概率和风险是多大?

论点五:是否有选择:若不愿意被打标签或被信息收集,是否可以有选择?

从消费者讨论的内容来看,其实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对定制化服务并不排斥,不满的是商家的强制行为、信息利用方式、信息收集程度以及对信息收集后是否有效利用、是否有安全保障的担忧?

所以,企业想在定制化服务这条路上走的顺畅、走的长远,一定是在解决以上矛盾点的基础上做客户信息收集及合理利用,而不是强制收集、过度收集,同时,信息收集后,一定是有明确合理的利用流程、保护流程,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我们如果再换个维度,从法律的层面来看这个问题。

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收集客户信息做出了规范:

1.消费者享有知情权和受尊重权,即商家为消费者打标签须告知消费者,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2.消费者有权查询该标签,也有权要求退出该标签和修改该标签。
3.消费者有权不允许商家对其个人信息以及消费行为进行采集。
4.标签中不得含有歧视性内容,消费者的人格尊严要受到尊重。

知情权和受尊重权、标签含有歧视性内容,或许就是海底捞私下给客户打标签、引发巨大争议的核心关键吧。

而从这个角度出发,刘润出租车司机的传奇案例,更多应该看待成个人行为,如果是上海大众出租车的企业行为,在给客户打标签的同时,应该就需要关注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受尊重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