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北京市卫健委召开“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之中医药发展专题媒体沟通会。会上,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刘东国分享了该院十年来中医诊疗服务的发展成效。十年来,北京中医医院始终坚持公益方向,投身首都中医药事业,秉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理念,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了中医药对“健康北京”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提高了居民生活品质和健康服务获得感。目前,院内已形成了专科-专病-专家-专术-专药“五专”特色诊疗模式,提高了临床疗效。十年间,医院门急诊服务人次提升15%,出院服务人次提升57%,平均住院日明显缩短。2020年互联网医院开诊至今,共远程服务全国31个省的患者60779人次。

中医药“五专”诊疗模式特色优势明显

该医院自2015年起着手进行专病门诊建设,专病门诊已经形成规模,实现内、外、妇、儿等全部临床科室全覆盖,共开设专病专症门诊111个(含专技专术门诊4个),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特色诊疗门诊建设体系,探索出一条中医药特色诊疗门诊建设新模式,月服务患者万余人次。在专病门诊建设基础上,增设专技专术门诊、知名专家团队门诊、名老中医传承团队门诊等多种创新型门诊,满足了患者日益增长的精细化诊疗需求,形成了专科-专病-专家-专术-专药“五专”特色诊疗模式,提高了临床疗效。在此平台上开展临床-科研-教学一体化工作,传承中医药瑰宝,使宝贵的临床经验焕发生命力。

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十年间,医院门急诊服务人次提升15%,出院服务人次提升57%,平均住院日明显缩短,药占比显著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合理,危重病人救治人数逐年增加,患者满意度逐步提升,低风险死亡率连年控制在较低水平,医疗质量与安全得到保障。

2020年起,医院利用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打破医院围墙,为患者提供院前、院中、院后的全闭环服务管理,患者通过北京中医医院微信小程序即可进行互联网诊疗,系统实现图文、视频会诊,电子病历、处方推送,药品配送到家的服务。互联网医院开诊至今,共远程服务全国31个省的患者60779人次,免去了患者长途奔波和辗转求医问药之苦,受到患者们的一致好评。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持续下沉

北京中医医院持续开展对口支援工作,足迹涉及新疆、青海、内蒙古、山东、河北、山西、宁夏、四川等省市。培训各地优才项目人才,开办“乡村医生培训班”,开展“万名医师下山村巡诊”活动。十年间,累计专科培训、技术指导专业技术人员近2000人次。积极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组建“北京中医医院京津冀中医医疗联盟”。与雄安新区容城县人民医院签署技术合作协议,与张家口等京津冀单位协同合作开通了远程医疗合作项目等,极大地提升了受援单位人员的业务能力。开展“北京中医健康乡村、健康社区”建设工作,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活动,服务各区百姓。举办北京地区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服务范围涉及全市16个区,参加培训128人。

中医药防治新冠原创优势持续发挥

北京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的作用,积极参与抗疫工作。医院先后多批次选派骨干医药护技人员,驰援湖北武汉、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北京地坛医院等疫情防控一线,特别是刘清泉院长在湖北武汉疫情发生时,担任首个国家中医医疗队接管的武汉江夏方舱医院临时党委副书记、院长,做到了该方舱医院医务人员零感染、患者零死亡、治愈患者零复发、患者零投诉“四个零”的战绩。在抗“疫”一线有效验方进行总结后,研发了了苍麻化毒颗粒、清肺解毒颗粒两个新的医院制剂,并用于临床治疗。制定新冠肺炎中医证治方案并纳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中发布,为全国中医药以及针灸应用广泛参与救治新冠肺炎病患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院先后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和疫病防治基地依托中医医院”、“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依托中医医院”,为“平战结合”,发挥中医药优势,治疗新发与突发传染性疾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