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菌目—蜡伞科

真核生物域

真菌界

担子菌门

伞菌亚门

伞菌纲

伞菌亚纲

伞菌目

蜡伞

蜡伞科(学名:Hygrophoraceae)是担子菌门下伞菌目的一科,蜡伞科真菌子实体下的菌褶表面呈蜡状。

下属:

拱顶伞属

湿伞属

蜡伞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绯红湿伞

绯红湿伞(学名:Hygrocybe coccinea),俗称猩红罩(scarlet hood)、猩红蜡伞(scarlet waxcap)或义红蜡伞(righteous red waxy cap),是一种色彩鲜艳的担子菌门真菌,隶属于湿伞属。这种真菌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地区,东至中国、日本,西至英国、美国,均有绯红湿伞的踪迹。这种鲜红色菇类于夏末和秋季生长,菌盖直径为0.4–1厘米,有菌柄。

绯红湿伞最早是由德国真菌学家雅各布·克里斯琴·沙弗(英语:Jacob Christian Schäffer)于1774年描述的,其学名为绯红伞菌(Agaricus coccineus)。于1838年,瑞典生物学家伊利阿斯·马格努斯·弗里斯将这种真菌重新归类为蜡伞属。于1871年,保罗·库默尔(英语:Paul Kummer)将其学名改为现名。其学名源自拉丁文词汇“coccinea”,意思是“猩红”。

绯红湿伞的菌盖细小,最初呈钟形,但随着年龄增加会渐渐变平。其直径为2–5厘米(¾–2英寸),颜色为猩红色,触感较为具粘性。其菌褶是连生的,它们之间的间距较大,并且呈黄红色。其孢子印呈白色。其菌柄高2–5厘米(¾-2英寸),厚0.3–1厘米(⅛-⅓英寸),没有菌环,颜色为红色,而底部颜色则为黄色。其菌肉呈黄红色,并且只有淡淡的气味和味道。其椭圆形担孢子的大小为7–9.5 x 4–5微米。

澳大利亚曾有两种真菌被错误地划为绯红湿伞,但现在已成为了独立品种。这两种真菌分别是小红湿伞(Hygrocybe miniata)和干多拉湿伞(Hygrocybe kandora)。

绯红湿伞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并且经常在草地上出现。每年的夏末到秋季期间,这种真菌都会在北半球各国出现。在英国,这种真菌通常会在深秋无霜期出现。在北美,这种真菌会在冬季于红树林或混合林地出现。除了欧美外,中国、日本、印度和尼泊尔均有这种真菌出现的纪录。

绯红湿伞并没有毒,因此是一种食用菌。但是,这种真菌的菌肉只有淡淡的味道,因此并不受欢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小红湿伞

小红湿伞(学名:Hygrocybe miniata),俗称朱红蜡盖(vermilion waxcap),是一种担子菌门真菌,隶属于湿伞属。这种真菌是一种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物种,并且主要在秋季在田地、荒地、草地、热带雨林、桉树林、石楠荒野等地方出现。

小红湿伞最早是由瑞典真菌学家伊利阿斯·马格努斯·弗里斯于1821年描述的,其学名为小红伞菌(Agaricus miniatus)。于1838年,弗里斯重新将这种真菌划入湿伞属。后来,德国真菌学家保罗·库默尔(英语:Paul Kummer)于1871年将其学名改为现名。其学名中的“miniata”源自拉丁文词汇miniat,意思是“涂上红铅”,指的是其颜色。其另外,学名中的“半”也是为了与血红丝膜菌(Cortinarius sanguineus)分别。

小红湿伞的菌盖直径为0.5–3.5厘米(0.2–1.4英寸),呈猩红橙色,且边缘部分呈黄色条纹状。起初是凸面状的,但随着年龄增加会变成有着波浪状边缘的扁平状。干燥成熟子实体的中心部分有着明显的皮屑状或鳞片状质感,而这也是其特点之一。其菌柄高度为3–5厘米,厚0.3–0.4厘米,呈倒锥体状,并且倾向扁平化。其颜色与菌盖相同,但有时候会较为浅色。其底部呈白色。其菌褶呈橙色,是连生的或自基部沿蕈柄向下生长的。它们之间的间距较大,并且有凹槽。其菌肉呈橙色,并且没有任何气味。其孢子印呈白色,而担孢子的大小则为7–9 x 4–5微米。

小红湿伞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且几乎所有温带地区都有其踪迹。欧洲、北美洲[3]、南美洲、亚洲和澳洲均有小红湿伞出现的纪录。这种真菌主要在秋季于田地、荒地、草地、热带雨林、树林、荒野等地方出现。这种真菌亦常与山柳兰一起出现。

小红湿伞是可供食用的,但现今真菌学家们还未知道这种真菌是否有毒和会否导致过敏反应,因此并不建议食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青绿湿伞

青绿湿伞(学名:Hygrocybe psittacina),俗称鹦鹉伞菌(Parrot Toadstool)和鹦鹉蜡盖(Parrot Waxcap),属于蜡伞科多彩菌属,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青绿湿伞原本的学名为“Hygrophorus psittacinus”。青绿湿伞拥有两个亚种分类:“psittacina”和“perplexa”, 而亚种“perplexa”原本是一个独立物种。青绿湿伞是加州唯一一种同时拥有绿色外表和粘糊糊的菌盖和菌柄的真菌。青绿湿明亮的绿色表层并非因叶绿素的存在形成,全因真菌不具备叶绿素。其绿色表层是由色素造成。

青绿湿伞是一种体积细小的真菌,其菌盖外形多为鼓膜凸状或凸状。青绿湿伞的菌盖长约1厘米至3厘米,菌盖于真菌年青时颜色为绿色,并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变为浅黄色,甚至粉红色。具粘性菌的柄长约2厘米至4厘米,宽3毫米至5毫米,外形为柱状或锥状,空心且表面无毛,且其颜色为绿色或苍黄色。宽阔的菌褶颜色为绿色,具黄边,而孢印则为白色。绿色的茎尖色彩不变,即使在很旧的青绿湿伞标本中,其茎尖仍然呈绿色。青绿湿伞的气味和味道均不显著,并且暂时没有任何分辨青绿湿伞的化学测试。青绿湿伞主要成长于夏季到秋季(九月至十一月)期间。

青绿湿伞在年青时因其独特的绿色外表而很容易识别。但是在较年老的青绿湿伞则因其颜色多样,因此很容易与其他真菌混淆。

青绿湿伞通常都会孤立地散落在潮湿的泥土、苔藓或腐殖质上,并经常出现在红杉下。青绿湿伞的“psittacina”亚种广泛地分布于西欧、冰岛、格陵兰、南北美洲、南非以及日本的草原中,并主要出现于夏季和秋季。在欧洲,青绿湿伞的数量正逐渐下降,全因当地的生境退化。而“perplexa”亚种则主要分布于西欧、美洲和日本。维多利亚州亦曾有此亚种出现的纪录。青绿湿伞通常都会在草被剪掉后被人发现。

青绿湿伞在蘑菇指南中经常被列为可食用的。但若一位成年男性一次摄食了超过20个青绿湿伞,便会引致胃肠道疾病。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