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16岁女孩在学校宿舍内产子的新闻。

这个女孩叫小梦(化名),2021年7月,同学父亲蔡某趁送她去学校的机会,强行与她发生了关系。还警告小梦,不许告诉任何人。

事后蔡某见小梦真的没有说出去,就更加嚣张,侵犯了她三次。

而小梦生下孩子的生父,就是这个蔡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梦的哥哥在采访中说:本来她就是个乖乖女,沉默少言的,这事发生后,不愿意怎么说话,成绩也有所下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嫌疑人蔡某已被当地警方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但在严惩罪犯的同时,小梦的遭遇,其实也值得我们反思。

小梦自己说,当时不敢向任何人说起,包括父母。后来被蔡某威胁,就一直在学校,不敢回去。

她还提到不知道自己会怀孕,直到肚子一天天大起来,才明白怀孕了,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不知道怎么办,又不敢给任何人说,很害怕很无助。

她原本是有机会自救的,如果能在第一次被侵害的时候,向父母、老师或警方求助;如果能在被威胁之后,大胆站出来发声;如果能在发现怀孕后,就及时说出遭遇......

可是她太乖了,乖到不敢反抗、不敢面对问题、不敢说“不”。一次次错过了自救的时机。

“乖”本是用来褒奖一个孩子的懂事,可是在这起案件中,却成为了罪犯一次次伤害孩子的理由。

这些年,见过太多的孩子,无论男孩女孩,也都是吃亏在了“乖”这个字上:

因为“乖”,他们失去了自我保护的能力;


因为“乖”,他们不敢反抗别人的无理要求;

因为“乖”,他们忽视自己的感受,总在委曲求全;

因为“乖”,他们不懂表达自己,牺牲了很多机会。

“乖孩子”,能让父母省心、能招老师同学喜欢、能得到周围人的表扬和赞赏。

但在“乖”和“懂事”的背后,还应该有很多更重要的东西,比如自信、勇气、从容、豁达。

少了这些品质,“乖”就缺少了支撑点,不仅不会给孩子带来好处,反而会留下各种后遗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电视剧《没有玫瑰的花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乖的孩子,易讨好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

很多小时候太乖的孩子,会形成讨好型人格,长大后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身边有这样一位朋友,因为是家里老大,他从小被要求乖。

童年中印象最深刻的是:

去别人家里做客,就是再嘴馋,家长不点头,他绝对不会动别人的吃食。

但别的小孩来他家吃饭,却可以大口大口地吃他家的肉。

饭桌上的他只动了几筷子,就再也不肯多吃。

他一个人跑到后院里悄悄地哭。

不是因为自己没吃到肉,而是心疼那些东西,妈妈平时都舍不得吃。

从此他就再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做真实的自己:

朋友聚会的时候,他会细心地照顾每个人的需求,聚完会即使绕路,也会把同事送回家。

工作中大家不愿意做的工作,他都会自告奋勇的接手,只为给别人带来方便。

别人有困难他慷慨出手,自己却从来不愿意麻烦别人,不敢诉苦,不敢抱怨......

他很苦恼地问我,其实自己也明白,靠讨好得来的朋友注定不长久,为什么还是不由自主去讨好别人呢?

我想,是因为在生命的最初,他从来没被无条件的爱过。

他表现出来的“好”和“乖”,不是出于被爱,而是出于恐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电视剧《梅尔罗斯》

因为从小根植于他内心的信念就是:

只有乖,才能得到关注和爱,一旦“表现不好”,就会被否定,被批判。

他们从不敢袒露真实的自我。

为了被爱,他们生生的压制住了内心的渴望,让出自己的利益。

默默地吞下了那些无助和委屈。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过“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概念。

“真自我”是指:

一个人的自我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而构建,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价值感。

“假自我”是指:

一个人的自我以他人的感受为中心而构建,一旦感到自己的行为令他人失望,自我价值感便降到极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电影《小委托人》

懂事的孩子,往往拥有“假自我”。

他们费尽心机讨好别人,满足别人的需求,希望以此避免麻烦或得到爱。

有多少人,即使长大成人,内心还是个无助的孩子。

乖的人,小的时候忙着取悦父母,长大了讨好世界。

却唯独忘了好好爱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乖的孩子,很委屈

微博上曾有个大火的话题:

因为太懂事你受过哪些委屈?

评论区里面有很多典型的乖孩子的现身说法,却非常让人心酸:

“你是姐姐,你要让着妹妹,我这一让就是十几年......”

“有什么事情都不愿意跟父母说,因为在他们眼中,我的需求都是麻烦......”

《请回答1988》里有一句台词: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会无理取闹而已,只是适应了应该表现得成熟的环境,和他人充满误解的视线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熟和乖巧懂事固然是一件好事。

但过分乖,背地里却藏着无数的心酸和委屈。

提到女儿,闺蜜哽咽了。

因为生二胎,她把两岁半的女儿送到老家养过一段时间。

再接回来的时候,她发现自己的女儿变了。

她不再肆无忌惮地打闹和哭笑。

不再向妈妈提出任何要求。

那个天真活泼的孩子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个只会说“好”、“我都可以”的乖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电视剧《查莉成长日记》

闺蜜一时没有在意。

直到有一次,当她收拾行李,准备一家四口回去老家看看的时候,孩子小心翼翼地拉了拉妈妈的手:

妈妈,我已经很乖很乖了,你怎么还是要送我走?

孩子的话,一下戳中了朋友的心。

她回想起这段时间孩子的表现,不由得泪如雨下。

原来,孩子的乖,不过是害怕再次与父母分离。

在综艺节目《真相吧!花花万物》中,小S曾提到:

三个孩子中,二女儿是最懂事贴心的那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会让着姐姐,也会照顾妹妹。

每天晚上都倒一杯水放在妈妈床头,并且温度还刚刚好。

一开始,她觉得女儿很贴心。

可是后来小S才逐渐意识到,女儿是在用这种笨拙的方式,在讨好她。

她这才醒悟,敏感、害羞、乖巧的二女儿,也想要姐姐和妹妹一样的爱。

认识了这点,小S专程发微博向二女儿道歉:

我心爱的二女儿,总是夹在中间,急着想表达自己对我的爱,也渴望能获得家人的爱!

妈妈都懂,做得不好真的抱歉,我要更爱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的,小孩的“乖”,其实是他们照顾大人的方式。

他们不争不抢,不哭不闹,不给大人添麻烦。

他们乖巧的背后,是深深的渴望:

爸爸妈妈,我这么乖,你们多爱我一点啊。

乖的孩子,更应该被父母“看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孩子做自己,比乖更重要

在《少年说》这个节目中,高一女孩杨栩南,在天台上对着自己两个月大的弟弟喊话:

姐姐希望你做一个单纯快乐的孩子。

可以不那么乖。

我从小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因为懂事,所以在校期间,怕爸爸妈妈担心,很少主动打电话给他们。

因为懂事,所以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最好。

因为怕父母对我失望,所以把自己的小情绪、小任性,都藏了起来。

所以姐姐希望你可以做一个单纯快乐的孩子,勇于索取,敢被拒绝。

说到这里,女孩哽咽了。

这何尝不是说给父母的心声,也是对自己的喊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希望自己能够做到可以不那么乖,可以如别人家的孩子那样肆无忌惮的索取,没心没肺的大笑。

因为,那些都是被爱的印记啊。

幸运的是,妈妈也接收到了孩子的信号。

她先是对女儿道歉,说很心疼女儿的乖,然后告诉女儿:

你可以不必迎合别人的期待,你可以做你自己。

育儿专家阿黛尔·法伯说:

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孩子、情感真实的人,比让他继续当“妈妈的乖孩子”来得重要。

孩子真正的懂事,应该是拥有真实的自我,是由爱而生的独立和担当。

因为被爱充分浸润过,他们也能在生活中用小小的力量,回赠你感恩与体谅。

不要在本该天真的年纪,让孩子变得乖。

要给他很多很多的爱,给予他无条件的支持和信任。

因为只有真正被爱,被无条件的接纳过,他才会真正学会爱自己。

进而发自内心地懂得爱别人、照顾别人的感受。

抱抱那个乖孩子,告诉他:

无论你什么样子,爸爸妈妈都始终爱你。

让孩子做回孩子,保留她的天真,去做那个追风大笑、吵着要上天捉星星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才是孩子该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