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随着通讯方式的不断发展,手写的书信已逐渐淡出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书信既是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承载着文化内涵和情感。
9月26日,“一纸书信 万千情怀——上海鲁迅纪念馆藏名人书信展”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奔流艺苑专题展厅展出,呈现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50多位名人撰写的70多封书信,从中可读大文豪们在工作、生活中的交流。
上海鲁迅纪念馆设有近现代名人专库——“朝华文库”,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此前,馆长郑亚曾告诉澎湃新闻:“我们于1999年建立了 ‘朝华文库’,征集了和鲁迅有关的同时代文化名人,包括作家、出版家、版画家的手稿与作品等实物,如陈望道、冯雪峰、许寿裳、黄源、赵家璧、李桦等,按‘人物’设立了多个专库进行收藏和展示。我们也对这些名人物品进行了梳理、挖掘和解读。特别是从他们的创作手稿中,可以看到他们真实的思想活动,进一步去研究,将会别有一番天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厅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厅现场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展览共展出上海鲁迅纪念馆收藏的二十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50多位名人撰写的70多封书信。内容涉及教育、文学、语言、美术、戏剧、出版、翻译、学术研究等工作领域。书写者是这些行业中的佼佼者:鲁迅、梅兰芳、陈望道、叶圣陶、范文澜、巴金、卞之琳、臧克家、萧军、丁玲、郭沫若等。展览特别选取了与图书出版、左翼文艺、解放区文艺、《辞源》修订、现代版画、鲁迅研究等重大文化成就相关的一批书信,以彰显这背后一代代文化人孜孜不倦、默默奉献的精神。
记者了解到,此次展品皆为首次展出,所选取的书信内容偏向于工作内容,而私人生活方面相对少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沫若致汪静之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沫若致汪静之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汪静之致符竹因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厅现场,围绕陶元庆展开的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厅现场,许钦文致鲁迅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卞之琳致王任之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卞之琳致王任之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金致英子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施蛰存致鲁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靖华致鲁迅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聚仁致许广平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振铎致施崇翔副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沫若致上海鲁迅纪念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迅致杨晋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迅致杨晋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厅中的“丁玲”板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玲致伯夏(陈明)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雪峰致丁玲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力致商务印书馆编辑部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梦家致商务印书馆辞书编辑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彦涵致张望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从文致赵家璧(信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从文致赵家璧信

科技的日新月异带来了通讯方式的不断发展,手写纸质书信逐渐淡出我们当下的实际生活。但与此同时,名人书信却引起了学者、收藏界和文博行业的热情关注。
今时今日,读诸如书信等非虚构文学作品的目的大致如鲁迅先生所言:“远之,在钩稽文坛的故实,近之,在探索作者的生平。”书信承载着文化内涵和情感,书信是人们交流中比较真实的反映。其中,名人书信更是重大文化发展进程的多侧面记录。这些文化名人的书信不仅是鲁迅研究的重要学术延伸,也是中国现代文化发展中的缩影,更兼具史料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厅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厅现场

为与社会公众分享在近现代名人书信方面的收藏和研究成果,上海鲁迅纪念馆将在未来逐步展出相关文物。此前,在接受采访时,郑亚表示,“未来,今后将更多地发挥馆藏文物的作用,供大家学习、传播。”
展览将展至2023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