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上海一商场里发生的男子救女童一事引发热议。据监控显示,女童手扒扶梯双脚悬空,危急时刻,一男子上前将女童解救上来。令人意外的是,男子的见义勇为却被部分网友指责救人时手碰隐私部位以及救人速度太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对于男子救女童被质疑“速度太慢、手放的位置不对”这一现象是符合互联网舆论规律的。在任何一次见义勇为案例中,施救者无一例外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标准矫正”。换言之,在每一桩美谈里,都会混进一些阴谋论和打假者的丑陋嘴脸。

在现实社会场景里,参与者本就鱼龙混杂,而不可视的网络空间里,藏污纳垢程度可想而知。因此,当个体成为公域层面的话题讨论时,舆论参与者在输出评论的同时,知识和道德的映射排序也随之生成。显然,在知识链和道德链的最低端,各种诡谲、栽赃和网络泼皮司空见惯。

在肮脏、幽暗的环境里待久了,观察渗透理论现象便自然形成,思想自然会变得贫瘠、卑劣。“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庆幸的是,道德链最底层的人终究只是一小部分。在见义勇为男子回应无端指责:“希望家长看好小孩,键盘侠嘴下留情”之后,公众愤然掀起正义狂潮。网友纷纷力挺男子行为恰当,一面对大放厥词的键盘侠展开舆论扫荡。

如果苛求每个人都成为完美救助者,那这个世界上可能就不会再有救助者。一时间,在各社交平台救女童被指“手法不对”词条下,键盘侠遭遇了全网正义舆论的饱和式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此,被无端指责的施救男子彻底促成了见义勇为的美谈。而公众之所以默契地开展围剿键盘侠的运动,其目的既是对无德妄言之人的惩戒,也是对见义勇为这一稀缺现象的拯救。

事实上,每一个键盘侠毫无成本地信口雌黄,都在透支未来所有遇险者被解救的概率。人言可畏,如果这种不正之风成为施救者内心的隐忧,那么他们对于险情的判断和处理便会本能地出现迟疑和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