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台女婿(散文)
作者:文士
九十年代初,我和媳妇谈恋爱的时候,第一次去奇台县老奇台镇。
从乌鲁木齐出发到老奇台也就是300多公里。记得那天我们一大早就出发,结果天黑了才到老奇台,几乎是走了一整天。路上,车颠簸的厉害,东摇西晃,能把人折腾散了。下车的时候,我看着媳妇,媳妇望着我,哑然失笑。因为,我和她满身的灰尘,就连眉毛都模糊不清了。
岳父、岳母对我们的到来,特备了丰盛的酒宴。一大盆清炖羊肉,还有一箱子古城大曲。媳妇悄悄地告诉我,这算是好的接待了,再好,就要等婚宴了。那天,我虽不胜酒力,还是喝了许多酒。也许是心情高兴,也许是架不住妻哥和小舅子的热情,鼓着肚子硬撑。后来又去了大姐、二姐、三姐家。几天的时间里,我都被这种亲情、热情包围着,都有点“喘”不过气来。
走的时候,岳父拉着我的手亲切地说:“我们乡下人没有什么好招待的,羊也是我们自家养的,酒也是我们当地产的。说不上好,也就是家常便饭。”我动情地说:“爸,看你说的,这几天我都不知道怎么过来的。您和妈妈的宽厚善良,哥和嫂子的热情大方,小兄弟、小妹妹的天真都让我难以忘怀。还有大姐、二姐、三姐家的周到接待,我真是感到回到家了。”
十几年后,我和媳妇领着儿子回到了久别的老奇台。
从乌鲁木齐,我们坐上大巴,也就是两个小时的样子就到了奇台县城。外甥开着自家的奥迪车,接上我们一路风飞奔老奇台。路上,我看着媳妇,笑笑说:“现在走一趟亲戚可是太容易了。”外甥接过话说:“可不是吗,现在路况好了。如果开着车从乌鲁木齐来老奇台也就是三个半小时的时间。”媳妇略显自豪地说:“你可不能再用老眼光看我们老奇台了。”
一到老奇台,外甥直接把我们拉到一个很豪气的大酒店。我还在诧异,外甥女梅子一边拉着媳妇的手,一边告诉我:“现在请客吃饭都到大酒店了,谁还在家里做呀,又费时又费力。”说完瞪了我一眼,调皮地说:“姨夫就是小看我们乡下人。”我急忙打圆场道:“丫头,说什么呢,我也是乡下人,岂有乡下人笑话乡下人的道理。”
梅子,是个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经营着一个小油坊。据她介绍,一天加工手续费能挣上几百块钱,再加上自己加工的菜籽油、胡麻油远销到奇台、昌吉等地获得的利润,一年能收入十几万。这在当地虽算不上大户,倒也能称得起土财主。
她虽然穿着一身油垢工作服,但仍然挡不住她俏丽的面容和苗条的身材。我揶揄的问:“这与在城里打工相比如何?”她莞尔一笑说:“在城里打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眼下虽说累点苦点,这样活的充实、自由。”
大学生回乡创业已不是甚么稀罕事,可是,真是要回乡创业也是要有些勇气的。她当初也在乌鲁木齐、昌吉等地辗转打了多年工,都不太近人意,回乡,又觉得好没面子。也就在这时,亲戚帮她介绍了同乡的男朋友,算是有了回乡创业的台阶。“其实,在哪里工作都一样,只要心里舒服,那就是好工作。”她略带自豪的口吻说
在媳妇与家人互诉衷肠的间隙,我信步来到大街上溜达。放眼望去,宽阔的马路两旁高楼林立,大酒店大超市比比皆是,小汽车小面包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的景象。心想,如今的老奇台真是彻底变了样,俨然成了一个现代化城市,一个小镇十几年间有如此变化,着实惊人。
在老奇台镇政府工作的一位亲戚告诉我,2010年老奇台,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4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438元以上,到2015年,力争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65500万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达到40:20:40 ,农牧民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牧民人均收入和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席间,我流露出在老奇台安家的打算,媳妇一听立马表态支持,只有儿子不太高兴,说:“你们到这里,我上学咋办?”我说:“傻孩子,我们先在这里买好房子,等你明年考上大学了,我们再搬过来。”外甥接过话说:“姨夫就是聪明,老奇台的房价比大城市里便宜多了。”我兴奋地说:“是呀,在乌鲁木齐挣钱,到老奇台花,这也符合市场规律呀。再说,在这里有你们这么多亲戚,一个大家庭生活在一起该多幸福呀。”
作者简介:崔超群,笔名文士,祖籍,河南沈丘,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学历。资深媒体人,曾在新闻媒体工作三十多年,主任记者。组织策划了多起在新疆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摄影作品、书画作品等艺术品的交流、座谈、展览会。现任军垦书院院长。
作者近影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