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34岁的大学毕业生,整天在家里玩游戏,一不顺心就打骂父母,父母给他介绍了将近60个相亲对象,对方跟他一接触就都拒绝再来往,多次相亲无果,使得男孩把怨气都撒到了父母身上,动辄对父母恶言相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我曾经看过湖南台播的一期节目,这个故事让我感慨颇深,在节目里,无可奈何的父母找到电视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令我惊讶的是,这对父母找来节目组的原因,不是为了帮助沉迷网络的儿子戒除网瘾,也不是让节目组帮忙缓和亲子关系,而是希望通过节目组能帮忙儿子成家立业,,找出儿子相亲失败的原因,这不得不让人刷新了三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溺爱和情感忽略下的大龄“巨婴”

男孩名叫潘杰,出生于80年代,他的父亲是一名教师,母亲在工厂上班,家境相对优越,而身为家中独子的他,从小享受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父母一家人的宠爱,学习成绩也算是优秀,小学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身在教师家庭,本就比常人拥有更多更好的教育机会,可是潘父却一心扑在学校的工作上,儿子小时候从不愿意在他身上费半点心,潘母则带着潘杰住在工厂里,夫妻两人一直分居两地。

直到上初中,潘杰迷上了网络游戏,学习成绩开始下降,对孩子无比溺爱的父母也舍不得因此打骂孩子,虽然勉强上了大学,但毕业之后也是不愿意出去工作,整日在家沉迷游戏,对父母根本没有基本的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母对记者说:“不敢劝他不玩游戏,一不高兴他就要发脾气打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潘杰心情不好时就会打骂父母,年迈的母亲中指关节被他砸得留下残疾,右手手臂上还有被他殴打留下的淤伤,记者问潘杰:“你母亲有糖尿病伴有很多并发症,这时候这样态度对待母亲,万一哪天母亲不在了难道不会后悔吗?”没想到潘杰只是冷漠地笑:“我完全冷血。”

看到这里真的让人不寒而栗,是怎么样的养育方式,竟然让一个成年人对父母这样的态度、跟母亲说出这样的话。

镜头里有这样一幕:潘父带记者到家里,劝他关了游戏,被他拒绝后试图去帮他关电脑,结果被他用力地打掉伸出去的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是一般人,面对如此无礼的儿子定会加以训斥,可是潘父竟然只是笑着走开,潘母嘴里悻悻地说着“把游戏关了”,却也不敢上前,最终记者跟父母一起等着他把这一局游戏打完才开始正式沟通。

也许正是父母幼年时对他情感上的忽略、以及家人对他无底线的溺爱,造就了今天毫不知感恩的“巨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母自以为的“爱”使孩子形成了偏执型人格

潘父说,给孩子介绍了至少60个相亲对象,可是对方跟潘杰一接触就会打退堂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给潘杰介绍对象的亲戚这样来形容潘杰:

他从不跟女孩见面沟通,都是在微信上聊天,但常常会说一些奇怪的话,女孩一听就觉得他不正常,会非常害怕,所以不愿意交往下去。他还会把这些责任都推到父母身上,认为父母没有帮他去了解这些女孩,导致他现在相亲数次无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潘杰的表哥说:

他只对游戏感兴趣,不玩游戏时就一个人关在房间不停踱步,像是十分焦虑,一说谈恋爱就害怕女孩出轨,都还没谈呢就担心这些,有什么意义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这些细节我们可以看出:焦虑、敏感、谨慎多疑、不愿意跟人正面交往、习惯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这种种表现不都正是“偏执型人格”的行为特点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理学上这样来解释“偏执型人格”:

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

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

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以上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心理医生说,偏执型人格多产生于青春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易形成偏执型人格呢?

很多父母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希望通过掌握孩子的动向、侵犯孩子的隐私来了解孩子,以此来控制和驾驭孩子,尤其是溺爱成性的父母,打着“爱孩子”的旗号,去剥夺孩子的自主行为,从而达到不让孩子离开自己、以及控制孩子的目的。

这种控制欲遇到青春期的叛逆,一方面会极大激发孩子内心的不满,继而变本加厉地去更加叛逆;另一方面孩子又无法反抗父母的控制,从而变得胆小、懦弱、心理扭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孩子长大再长大一点,有了足够跟父母抗衡的资本,就开始对父母控制予以反抗,希望能逃离父母的控制。但是,对于潘杰这类孩子来说,长久地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长,早已丧失了独立面对社会的勇气和能力,而他的内心又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所以开始一边享受着父母的照顾,一边又用粗暴的行为来对抗父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本质上来说,他的这种行为其实也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无能的一种表现,他试图用对“父母态度恶劣”这件事来说服和欺骗自己:看,不是我要啃老离不开他们,是他们打都打不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春期是人生的一道坎,跨过去便人生飞扬,跨不过去便落入尘埃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名字叫《解码青春期》,书中这样来形容孩子的青春期:

青春期是孩子从儿童走向成人的重要过渡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飞快地长大,身体的发育和情感心理的巨大变化,导致很多孩子像变了个人似的,在性格行为上出现了巨大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这种过程中首当其冲的变化就是,孩子跟父母之间,由最初的亲密慢慢变得疏远,而孩子则由最初的顺从变得叛逆。

青春期的孩子内心渴望独立,身体和心理却处于不完全发育状态,正是这种介于成年和未成年之间的状态,使得很多父母害怕孩子就此走上弯路,从而更加严厉管教孩子,这种孩子对父母下意识的反抗以及父母对孩子青春期的无知,导致彼此之间往往会发生强烈的冲突,这也是影响孩子性格发展的根源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码青春期》的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自恋”的父母是不尊重孩子独立性的极端代表。

什么样的父母是“自恋”的父母呢?

作者在书里这样来解释:

不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无视孩子的独立和自由、把孩子当成自我的延伸、不对孩子的情绪状态做出正确的回应、对孩子的需要不加理会、只关注自我、无视别人的存在。

还拿前面的潘杰父母来说,潘杰的父亲是个教师,面对着镜头也能侃侃而谈,沟通能力并不弱,可是错就错在从来没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要什么给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潘杰性格缺陷根源在于青春期,十几岁的孩子沉迷游戏,父母并未真正探索过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情感里是否有陪伴的缺失、是否是因生活中某方面的情感缺失,导致孩子将感情投射在游戏世界,而是一味地溺爱孩子,以为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才是对他最好的。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并未曾对潘杰的情绪状态做出过正确的回应,才导致潘杰最终养成了偏执型人格,以至于到最后在节目组和心理医生的涉入下,不得不选择住院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几年,我们常常在新闻上看到一些青春期孩子的极端案例,很多受伤害或者伤害他人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对孩子过于溺爱,或者控制过严。这种让人感觉密不透风的“爱”,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实际上是一道令人窒息的枷锁,只会让孩子感到厌烦,想要逃离。

很多父母,从孩子出生之后便对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即使孩子长大了,也依旧不肯撒手,甚至有的孩子二十几岁了,妈妈还要每天早上挤好牙膏,倒好漱口水,把孩子照顾成了“巨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码青春期》这本书的开页有这样一句话“每个孩子距离成功,只差一个有爱心的成人”,在这里把这句话送给大家,希望父母在面对青春期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明白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状态,能够细心察觉出孩子细微的心理变化,既要把握好放手的尺度,又不是完全放任不管,用心去了解孩子在青春期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以及学习好如何正确面对孩子的青春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强烈建议大家读一读这本《解码青春期》,提前了解青春期问题出现的原因和处理的方法,引领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逐步迈向心智的成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这本书的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