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体检越来越受重视,做胃镜检查的人也越来越多。

有些人体检后,常常看着自己的胃镜报告,惊慌失措:“胃息肉?呀,这个严不严重啊?会不会癌变啊?我该怎么办啊?”

胃息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什么是胃息肉?

胃息肉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突入胃腔内的隆起性病变。

通俗地理解,就是胃内的表面长出来一个「肉」疙瘩,好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

胃息肉会有哪些表现?

大部分人长了胃息肉没有任何症状,通常在胃镜检查时发现。

少数患者可能有上腹部轻微疼痛或不适、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

如果息肉表面糜烂、溃疡甚至癌变的情况下,可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消化道出血。

较大的息肉如果阻塞于胃的出口——幽门,则可能导致幽门梗阻,会出现如恶心、大量呕吐及明显的上腹部胀痛症状。

患者在被查出胃息肉后,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会不会癌变”?

胃息肉会不会癌变?

胃息肉可以分为几个类型,不同类型的胃息肉癌变的几率不一样。

1.增生性胃息肉

这种类型的胃息肉是最常见的,占比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增生型息肉发生癌变的几率非常小,一般不超过1%~2%,所以不必太担心。

2.腺瘤性胃息肉

第二常见的胃息肉类型,约占胃息肉的10%~25%。腺瘤性胃息肉可没增生性胃息肉那么温顺,它的癌变率可达30%~58.3%,尤其是那些体积较大(>2cm的广基息肉)、绒毛状腺瘤、伴异型增生者恶变率更高。只要给它苟活的时间,它就能发展壮大,“进化”成胃腺癌。

3.胃底腺息肉

胃底腺息肉是所有胃息肉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病变,好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女性多于男性,并以胃底和胃体处最多见,可能和长期用“质子泵抑制剂”(拉唑类药物)有关。发现胃底腺息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好的现象。因为它的存在往往提示身体没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这种类型的胃息肉发生癌变的几率非常非常低。

4.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抑酸药

质子泵抑制剂是一种用来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常见的有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等。长期服用抑酸药可导致高胃泌素血症,可促进胃腺体囊状扩张,形成胃息肉;胃底腺息肉多与服用该药密切相关,部分该类患者停用抑酸药后胃底腺息肉可消失。

5.特殊的胃息肉

①错构瘤性息肉:多发于胃窦,常为单发,无恶变倾向。

②异位性息肉:多为良性。

③家族性息肉病:胃部的多发于胃窦,约5%为腺瘤性;约50%-90%的患者存在于十二指肠腺瘤和壶腹部腺瘤,多为恶性。

发现胃息肉,到底要不要切除?

患者发现胃息肉后,应观察胃息肉的大小、形态和数目:

1.如胃息肉直径小于1厘米,且数目较少,可先定期监测。通常建议50岁以上患者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观察息肉生长状况,如没有长大和增多倾向,则可继续观察。也可以在内镜下行切除术。

2.如息肉直径在1~2厘米之间,通常认为可切可不切,但是如数目较多,则建议切除,尤其是息肉无蒂,属腺瘤型息肉,则一定要切除。

1~2厘米的息肉可在胃镜下切除,无需另做手术,所以患者不必有太大心理负担。

3.如息肉直径大于2厘米,则不论息肉多少、类型、有蒂无蒂,一定要切。此类息肉最好通过腹腔镜手术切除,通过胃镜切除很容易切漏,而一旦切漏,后续处理非常麻烦。

总之,一旦在胃镜下发现息肉,不管有无症状,主流观点是:

第一,必须取活检;

第二,视息肉的形态和数目等因素,考虑胃镜下切除。

第三,对于恶变率较高的息肉建议立即胃镜下、腹腔镜或外科手术切除。

第四,即使切除后,还需定期内镜复查,1-2年一次胃镜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