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引言

如果大家有关注过明朝时期和清朝时期的几场著名战争,就一定能够从中看到一种特殊的武器——红衣大炮,这是明朝和清朝不同于中国其他时代的重要火器,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武器呢?威力又如何呢?

红衣大炮原本其实叫做“红夷大炮”,最初是欧洲海船上的舰炮,口径从2磅到24磅不等,由于当时来华的欧洲人中许多人的头发是红色的,被当时的中国人因此称之为“红毛夷”(主要是葡萄牙人和荷兰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赚钱,这些外来的欧洲人就将自己船上或是从其他欧洲国家沉船上打捞上来的舰炮(寇菲林长炮)卖给了当时的明朝人,明朝人也就按照当时的命名习惯,直接将西方人卖给自己的前装滑膛炮称为“红夷大炮”,甚至之后所有类似设计的火炮也都被中国人统称为红夷大炮,这便是广义上的红夷大炮。

而狭义上的红夷大炮专指荷兰人铸造使用的铸铁炮,其他欧洲人带来的铸铜炮(青铜炮)则被称为“西洋炮”,这两种炮之间有一定的外形和内部构造差异,比如铸铁炮具有身长巨腹的特点,而铸铜炮则一般具有长身管的特性,并且由于青铜性能的优异,被当时的人们视为最好的火炮,不过昂贵的价钱是硬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本篇文章中所讲的红衣大炮为广义上的红夷大炮,至于为什么红夷大炮,后来改称了“红衣大炮”,一说是当时的明朝官员往往会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以示喜庆,所以讹传为“红衣大炮”。另一说则是清朝统治者给改的名,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清朝统治者对什么蛮、夷之类的名称很是敏感,故而将其改名红衣大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不管叫什么,说到底都是同一种东西,就是当时各国都比较常见的火炮种类——长身管火炮,本质就是一根被堵住了尾端的大铁管或是青铜管,安置在炮车上,炮管尾端钻有引火孔,用于引燃炮膛内的黑火药。在使用这种大炮作战时,基本就是依次将火药和炮弹从前端炮口塞进炮膛,然后点燃大炮的导火索或是引火药,引起炮膛内的黑火药爆燃,将炮弹射出杀敌。

在中国战场上,本土自主制造的红衣大炮大致主要分为三种型号,大型的红衣大炮相当于欧洲的12磅加农炮,中型红衣大炮相当于欧洲的6磅加农炮,小型红衣大炮则相当于欧洲的2磅加农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衣大炮的炮弹主要有实心铁弹和霰弹两种,在使用该炮发射实心炮弹后,炮弹会以一个平缓的抛物线向前推进,有效射程约500米,沿途摧毁它遇见的一切敌人,而且在坚硬的土地上还会出现弹跳现象,就像石块在水面上打水漂一样,这样的一发实心弹足够报销一整列敌军,穿透一整个步兵团,势若雷霆不可阻挡,其对付船只、木制城门和城墙时,也有非常好的效果,是抛石机、床弩等传统攻城武器所不具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红衣大炮除了能装填实心弹外,还能一次装填数百发霰弹和各种异种弹。当红衣大炮装填霰弹时,其用处也非常大,其所发射的霰弹,能够同时打击多个敌人,射击一炮就等于几百个士兵同时开枪射击,火力甚猛,对敌人能造成非常大的伤害,威力惊人,还是当时的人们对付快速移动的骑兵军团不可多得的利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起来红衣大炮与明朝人此前自己研制的几种火炮原理并没有太大不同,都是前装滑膛火门点火式火炮,顶多就是红衣大炮的尺寸更大一些,倍径在30~34倍之间,甚至更高,炮身更结实,炮壁更粗,威力更大罢了。但红衣大炮有这些优点就足够了,已经让它在与彼时质量低劣的明朝官方火器作坊的产品对比中,表现得非常亮眼了,红衣大炮的威力、射程和质量远超明军当时准备的各种早期火器,因此很受明朝人欢迎,被视为国之利器。

小知识:“倍径”是火炮的专业术语,指火门至炮口之距离与内径的比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火器专家焦勖在著作《火攻掣要》中,就对购自欧洲的各式火炮赞不绝口,称中国火器差之甚远:

“近来购得西洋大铳,精工坚利,命中致远,猛烈无比,更胜诸器百千万倍”。
“(中国火器)铸造无法,其大器不过神威发熕,灭虏虎蹲,小器不过三眼快枪。此皆身短,受药不多,放弹不远,且无照准而难中的。铳塘外宽内窄,不圆不净,兼以弹不合口,发弹不迅不直,且无猛力。头重无耳,则转动不活,尾薄体轻,装药太紧,即颠倒炸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从欧洲人手里直接购买以外,明朝人也很快掌握了铸造红衣大炮的技术,开始自产自销自用,在多场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明末时代,明军有的先进武器,过不了多久,后金女真人们也会有,没办法,谁让明军堪称运输大队长呢。

崇祯四年,后金便利用俘虏过来的明朝工匠成功仿制出了红衣大炮,他们还创造了“失蜡法”,化铸铁为铸钢,以复杂的退火、淬火程序处理火炮的不同部位,使铸炮工艺领先于明朝。皇太极在认知到了火器的巨大作用后,就在军中设置了新营乌真超哈,开始运用炮兵和火器战术,使其在之后的对明朝作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崇祯十二年,清军已拥有的六十门自制红衣大炮,在松锦之战发挥了极大战力,连破明军据守的塔山、杏山二城,之后更是在入关作战中屡建功勋,将残明势力和起义军势力打得大败亏输,中原的多座坚城都毁于红衣大炮之下。因此清朝统治者们对于红衣大炮很是重视,一般都不允许绿营自持,只有最受信任的八旗军队才能掌握这种大杀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廷的火炮铸造技术及形制相较于明朝有了明显进步,康熙年间督造的一款红衣大炮——24磅武成永固大将军炮,做工华美,工艺精湛,不输同时代的欧洲火炮,红夷大炮在中国的发展顶峰也正是在康熙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欧洲前来中国传教的传教士们,之所以能够在朝廷里混得开,很大一方面原因就是,这些欧洲人能够帮助朝廷铸造更好更大的红衣大炮,比如大名鼎鼎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就是其中代表。

小知识: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年~1666年),字道未,德国科隆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到澳门,在中国生活47年,历经明、清两朝,是继利玛窦之后最重要的来华耶稣会士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