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早从原始社会开始就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无论是从国家实力还是社会制度而言,都是在不断革新中前进,所以很快完成了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的过渡,进而又过渡到更加高级的封建社会,这是中国最为漫长的一个社会阶段。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之中,经历过许多朝代,但其统治者大都为汉族,所以周边的少数民族经常被中原人称之为蛮夷之地,因为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进步状况,他们都远远比不上汉人。尽管是这样,历史上依然有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的例子。

这些少数民族在建立国家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汉化,说到这里,或许很多人都会想起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其实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北魏的汉化,其实是在冯太后的参与和帮助下完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北魏政权与冯太后

1.北魏的建立与发展

在此之前的中国社会,刚刚结束了三国时期的分裂局面,进入西晋时期,结果这段统一的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很快由于晋国皇帝的统治不利,再加上后来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国家实力急剧下降。最终,内迁的一支匈奴军队将其灭亡。

随着这次事件的发生,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逐渐由边远地区转入中原,并开始伺机占领土地,建立政权,北魏政权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条件之下建立的。

最早的鲜卑族拓跋一氏生活在我国最北部的黑龙江地区,以游牧为主,东汉之前,这支族人伴随着匈奴人的战败逐渐西迁,这支一直处于边缘化的族人,最终于315年改变了命运。

这一年,拓跋猗卢因为帮助了西晋的刺史参与了对抗少数民族的战争,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上奏朝廷之后被西晋皇帝封了王,三十多年以后,拓跋一氏将所封代王改为国家名,以奴隶制为主的政权建立起来,但是并未维持多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76年,苻坚攻打代国并直接将其灭亡,但是在淝水之战以后,苻坚同样自身难保,随着风声鹤唳之后的国家瓦解,前秦再一次分裂成许多部落,其中有一个叫“拓跋珪”的,趁机恢复了代国,并且号称北魏。

此后拓跋珪凭借强大的骑兵四处征战,夺取了周边少数民族部落的领导权,国家实力越来越强大,随后利用当下的形势,北魏开始着手进行北方的统一战争。

当时的北方正是国家政治的中心,在发生动乱之后,局势非常复杂,诸侯征战四起,北魏政权就是利用这一特点,决定各个击破,先征服后燕,后攻打南朝,打败柔然,夏国,逐渐消灭平定了北方,形成了南北对峙的相对稳定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冯太后的水涨船高

冯太后乃是当时北燕的贵族,其祖父就是北燕的国君,但是在她六岁的时候,北魏政权就已经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她的父亲算是前朝的王子,但是国家已经不复存在,再加上朝廷本来对于这前朝王子心存疑虑,所以直接被诛杀了。

他的女儿冯氏,因为当时尚未成年,又是个女孩子,所以被引入宫中,成了皇帝拓跋焘身边的女婢,此时也是她平步青云的开始,因为北魏皇帝拓跋焘很快就退位了,此后13岁的文成帝登基,一眼就看中了12岁的冯氏。

他很快将其封为贵人,将她接来了自己的寝宫,正是因为如此,冯氏可以一边增进和皇帝的感情,一边可以了解到北魏的朝廷和政治情况,当时的文成帝治虽然年轻,但是在治理国家方面用人得当,重用此前的汉臣高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56年,当时的冯氏15岁,被文成帝册封为中宫皇后,自此俩人的感情更进一步,生活上是其最好的保障,政治上偶尔也会提出建议,但是这种美好的生活没有持续太长时间,465年,25岁的文成帝去世。

二、朝廷危机与汉化推行

1.沉着冷静,稳定朝政

文成帝去世之后,年仅十二岁的献文帝继位,当时的冯氏虽然贵为太后,但是只有二十四岁,朝中丞相趁机笼络大权,想要趁机政变夺权,面对如此的朝廷危机,虽为女流的冯太后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冷静,很快平息了叛乱。

当然,为了避免类似的状况再次发生,她亲自临朝,处理国家大事,虽然在一年半之后,将朝廷大权归还了献文帝,但也只是表面而已,朝中实际的决策大权依然掌握在冯太后手中。

因为这一点,献文帝和冯太后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为了彻底笼络大权,冯太后直接毒死了献文帝,皇位传到了孝文帝拓跋宏身上,整个朝政掌控权,依然属于冯皇后,并且开始不断巩固自己的权利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汉化改革开始

冯皇后知道,要想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只有像汉人朝廷那样加强中央集权才行,所以在冯太后长达十五年的听政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措施。

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朝廷的内部问题,冯太后知道,贪官污吏是影响朝政乃至地方的首要因素,所以第一点就是惩治贪官污吏,并且手段之强硬之前未曾有过,甚至以此为借口诛杀了孝文帝外祖父全家,这次处理也让冯太后坚定了全面改革的决心。

三、全方位的汉化政策

1.土地政策的变革

早在上两任皇帝的时候,北魏的土地就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但由于一个皇帝英年早逝,一个皇帝年幼不能成事,这些政策并未实施,直到冯太后的时候,才明确拟定法令,解决这件事情。

447年,在冯太后的授意之下,开始实行均田制,严格禁止土地私自占有,控制土地数量,将其分配给土地拥有量较少或是没有土地的农民耕种,这项制度极大的缓和了社会矛盾,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思想方面的大变革

土地问题解决之后,思想方面的改革也在大刀阔斧地进行,这一方面,冯皇后遵循汉人的“儒家思想”注重礼节孝道,推行儒学,刻意将她对孝文帝的抚养刻画为遵从儒学的典范,学习儒学文化之下几乎所有的习俗。

除此之外,冯皇后还主张培养一些儒生,整理儒家经典,专门对朝廷中的拓跋一氏从小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并且在时机成熟之后将这项规定践行到地方上,思想上的改变为之后的汉化打下了基础。

3.朝廷官员的改变

朝廷上,重用汉族文官,其实这一点应该算是冯皇后的“耳濡目染”早在她初入皇帝寝宫的时候,就已经见识到了重用汉臣带来的积极影响,所以在自己掌权之后,也只是推动实施而已,所谓推动,自然要采取一些方法。

冯太后在重用汉朝官员的同时,还在清扫朝中因循守旧的顽固派,对于那些阻挠刁难官员的,全都给予了惩罚,对于屡教不改者,直接解除任职或判定牢狱之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汉化的延续

除了对朝廷的改变,冯太后深深知道教育的重要性,要想讲汉化演戏下去,就必须通过教育的方式让它在下一代人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冯太后根据汉人的制度创立了太学,旨在对第二代人进行汉化思想教育。

除了建立相应的学府之外,冯太后对教师的筛选也非常之严格,根据太学的规模大小决定教师和学生的数量,此外有些位于都城的规模庞大的学府除了主讲老师之外还会配助教来协助。

汉化学习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是风俗转变,比如形式,习俗,礼仪等,当然,对于那些朝中的老臣来说,毕竟日久年深,实行起来难度较大。所以在这一点上,冯太后做出了不同的规定。

根据年龄的划分,决定是否要进行风俗和姓氏的改变,除了一些上年龄的老者之外,朝中的其他大臣必须从服饰,姓氏,习俗等方面全面汉化,比如孝文帝就由拓跋宏改名为元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那些年龄较小的皇子们,除了接受汉化的学校教育之外,必须从小养成汉人的生活习惯,从一出生开始,这些鲜卑族的小皇子就拥有汉族的姓名,舍弃少数民族的服饰,穿汉服,说汉语,行汉族之礼仪,恪守汉族之风俗。

冯太后如此做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能将汉化更好地推广至地方,有了朝廷的表率,地方上的鲜卑封王或贵族才不会存在抵触情绪。

总结

不得不说冯太后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两度把控朝政,时间长达二十多年,她对汉化的推行和不折不扣的实施极大的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现代化,为后续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提供了范本,推动了北魏国家强盛不说,为后续少数民族的强大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