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坐落在中国南部沿海,被誉为“东方之珠”。提到香港你会想到什么?是香港人说的一口地道的广东话,是港式饮茶,是繁华的商业区,还是迪士尼游乐园,又或者是成龙、周星驰等一批国际闻名的港星。

总之,无论在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香港都作为一颗璀璨的明珠而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香港是一个高度繁荣与现代化的国际都市,它能够与纽约、伦敦并称为“纽伦港”,并成为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一千一百多公里的土地上养育着近八百万人口,成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在人口和经济如此发达的条件下,香港自然而然地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和享有极高声誉的城市之一,在各种组织评选的世界城市排名中常年名列前茅。

尽管如今的香港看起来如此光鲜亮丽,实际上它的历史并不简单,甚至堪称坎坷。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秦朝统一全国时期就有部署驻扎在这里,但是几千年来香港由于远离中原并未受到有效开发,基本处于荒岛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晚清时期,中英鸦片战争清廷失败,签订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香港逐步得到开发,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显现出自己独特的优势。直到一百五十多年之后的1997年香港终于回归祖国,在一国两制的体制下进一步发展,才成为一个世界瞩目的大都市。

纵观香港历史,纵使常年受到外国侵略者的殖民统治,但其发展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早早地被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利用开发,在上个世纪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香港在经济、科技、文化、旅游等方面发展格外迅速,以经济金融发展最为显著,相较于刚刚踏上改革开放之路的中国内地,对比更加强烈。那么80年代的香港对比内地具体强在哪些方面呢?

香港较同时期的内地强在哪些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较两个地方发展的程度,首先想到的就是经济,而其中最直观的一个指标就是GDP。以1980年为标准,香港的GDP总量已经达到了288亿美元,而同年内地经济发展最好的城市上海的GDP只有208亿美元,其他地方更是远低于这一数值。

提及人均GDP,虽然香港人口众多,但人均生产总值仍然达到了惊人的5700美元,完全可以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媲美,而大陆的人均GDP只有194美元,上海也只有1819美元。这一比较的结果不言自明,两地的经济发展完全不在一个档次,香港的经济水平要远高于内地。

经济总量的天壤之别之下,并不是简单的生产总量之别,而是更深层次的经济结构与生产结构的差别。香港不同于内地,由于长期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作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重要枢纽,无论在城市建设还是世界交融上都起步较早,相应地代表着现代化趋势的工业化也起步很早,早早地摆脱了以第一产业为支柱产业的生产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工业化转型,60-70年代其第二产业比重迅速增大,紧接着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转移,80年代很快又开始了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在这一时期经济金融服务业比重大幅增长,更为现代化的产业诸如金融、房地产、旅游等第三产业交织上升。

以股票交易为例,香港证券交易的历史起源于1866年,1891年的香港经纪协会成为香港第一个正式的股票交易场所,20世纪又接连建立了三家交易所。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之后,1980年四家合并到香港联合交易所,其金融体制已经高度统一且系统成熟。

相比之下,内地位于上海和深圳的两家证券交易所在1990年才得以设立,从时间上已经远远晚于香港,因此80年代的香港在金融体制和金融服务上都远远领先于内地。

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模范,香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显然要领先于同时期的内地。英国殖民者在香港长达一百多年的统治中,将西方城市建设的经验运用在这片土地上,构建了世界领先的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因而香港也以具备“世界水平”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而引以为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于香港环山绕海的自然环境和国际都市的发展目标,香港在城市发展中格外注重交通发展。二战后的前二十年,公共住宅和淡水库的建立满足基本需求,20世纪70-80年代经济繁荣发展,相应的公路和地下铁路的引入适应了卫星城和新城人口的快速增长。相比之下内地的景象则是自行车在大街小巷中游走,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系统仍然相当滞后。

除了经济金融这些现代化指标外,香港在社会生活等方面相较于内地也呈现出极大的生机和活力。旅游业与金融、工商、贸易物流等一起被称为香港经济的四大支柱,在经济发展中作用巨大。香港的旅游业早在19世纪50年代就开始兴起,但受限于港英时代主要服务于商业人士。

1955年香港成立“发展旅游业委员会”,标志着香港现代旅游业的开端,自此游客大增,到了80年代,旅游产业进一步走向大众化综合发展的快速车道,除了欧美和东亚地区的游客外,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政策,到香港旅游和探亲的人员进一步增长,其年均增长率达到了近10%,因而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不得不提的一点就是香港高度繁荣的文化产业。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香港被誉为“亚洲电影王国”和“东方好莱坞”,曾经创下年产超过300部港产片以及港产片票房年收入12.4亿港元的纪录,我们耳熟能详的很多著名影星如成龙、李小龙、周星驰等人都起步或成名于这一时期。

又如粤语乐坛中涌现出的谭张争霸到四大天王,电视剧上TVB的风靡一时,香港文学的繁荣,漫画产业的兴盛,每一行都可以举出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名人轶事,他们都是当时那个年代香港文化产业盛极一时的见证人。

80年代的香港为何创造辉煌?

众所周知,上世纪70-80年代的亚洲经济新兴体中,有四个地区最为瞩目,他们分别是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在较短的时期内他们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为世界公认的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因此被称为“亚洲四小龙”,香港就是其中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的世界经济正处于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潮流中,这一时期美国、日本集中力量发展钢铁化工、汽车电子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将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亚洲和拉美国家转移。

香港和新加坡类似,在此时经历了以传统的转口贸易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时期,抓住机会利用自身劳动力丰富廉价且具备优良港口的优势,实现了一波飞速的经济增长。

紧接着80年代中期就进入了后工业化或服务经济时代,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一、二、三产业比重调整明显,进出口贸易、金融等行业成为服务经济的重要行业。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到80年代已经呈现明显的经济服务化趋势。此时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使得香港的经济增长保持在10%的较高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可以看出80年代的香港在发展状况上远好于内地,但不能忽略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甚至可以说中国大陆才是香港取得辉煌的决定性原因。

提到80年代,自然会想到大陆地区刚刚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在经历了自建国以来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30年后,中国第一次真正敞开大门,面向世界。开放初期大陆实际上面临着很多困难,其中既有制度上的陌生,也有文化上的阻隔。

这时香港的优势就体现出来。因为一直处于英国管理之下,香港保持了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很多特征,内地与香港一江之隔,成为一个面向世界的窗口,受到额外的重视。

1984年中英两国就香港前途问题进行谈判,并发表联合声明,一国两制设想即将在香港得到实践,这无疑为香港未来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自此之后双方的交流日益密切,无论是经济往来,文化交流,还是来自内地的商人、游客都为香港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香港本身就具有绝佳的自然地理条件,维多利亚港是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自此之后,背靠大陆,面向世界的香港发展如日中天,同时具备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使得香港成为世界级的交通和经济枢纽。

结语

对于香港如何能在80年代创造辉煌,人们还有很多评论,诸如香港在处于英国统治期间受到西方现代化影响,更易于踏上快速发展道路;与内地分隔而较少受到内地混乱的影响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香港的繁荣,不过总体上香港的迅速发展仍然要将之置于内地-香港-世界的大视野下看待。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的发展,香港的独特优势已经不再明显,但这绝不应成为抱怨的理由,认清现状,把握机会,才是香港与内地在新时代共同发展的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