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入职8年来,牛杰深耕地下施工领域,白天和黑夜的界限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不再明晰

作为一名“地下工作者”,来自隧道股份市政集团桃浦污水处理厂初期雨水调蓄工程TP1.1标的项目经理牛杰喜欢阳光。入职8年来,他深耕地下施工领域,白天和黑夜的界限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不再明晰,每当清晨的阳光洒在肩头,他总是格外欢喜:崭新的一天,预示着崭新的挑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伴随着牛杰成长至今的准则,见证了他的成长,也伴他度过了职业生涯的一道难关,不断探索着城市的深度。

深度探索

挑战职业生涯“深基坑之最”

2014年11月,牛杰被派往广州顶管工程项目,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班组工人,与作业班组同吃同住同上工,同时担任项目施工员、测量员岗位。这样的经历,给了牛杰充分学习的机会,顶管施工的整体工艺,包括进水系统、泥浆系统、注浆系统、顶进系统等,每个细节,他都不愿意放过。

“顶管施工的技术,是在管道两端设置工作井,除工作井之外,施工管道路面并不开挖,对路面影响小,但施工的工艺要求更高。”初生牛犊的牛杰,虽然担心遇到问题,但也不惧困难,每每遇到状况,他都积极与班组师傅讨论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为公司后续的大口径顶管工程积累了经验。

桃浦污水处理厂初期雨水调蓄工程是上海市重大工程,用于收集服务排水系统的初期雨水,输送至桃浦污水处理厂进行调蓄。也是牛杰职业生涯中遇到的“深基坑之最”的挑战——深基坑开挖深度26.88米,长度为41.8米、宽度为38.5米,围护结构地下连续墙深度51米,总土方量43258平方米,相当于在地下挖出半个中国馆这么大体量的深基坑!

地下施工,连续墙构筑环节是一切的“地基”,为了保证每一处地基都被妥善处理,牛杰经常围绕着深坑地基来来回回地走、反反复复地看,在极小之处更是仔细查看。

在载重便道设计环节,出现了对本工程最不利的工况:钢筋笼、履带吊机、起重吊机总重量近五百吨,如何进行重载便道设计,才能保证如此大重量的吊装任务顺利完成?

反复测算、反复试验,最终,确定了分节吊装的起吊方式。但是,实际效果如何,谁也说不好。

2020年8月11日23时,首幅钢筋笼进行分节吊装,但接驳器对接成功率仅65%,其余均采用焊接方式,工效较低,钢筋笼吊装时间较长。面对这不尽如人意的结果,在现场坚守了一夜的牛杰,顾不上休息,立即组织团队分析问题,果断对对接技术措施进行优化,并总结出一套7步骤对接流程。最终,实现了接驳器对接成功率不低于97%,较大节约了焊接时间,提高施工效率。

援建方舱

3天内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今年的疫情期间,牛杰驰援上海嘉定方舱建设,回想起那段时间的“极限冲锋”,他坦言,这是他作为一名青年党员的荣耀。

4月12日晚,牛杰接到参与上海嘉定F1赛车场方舱建设的任务,他第一时间抽调精干人员32人,于4月13日清晨6时火速集结奔赴指定地点。

马不停蹄奔赴援建现场,在争分夺秒的紧张氛围中,牛杰的大脑也在飞速运转: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再次得到了实践的验证。虽然时间紧张,但牛杰仍在不断盘算提高工作效率的可能性。经过观察,他发现床位拼装、洗漱区域的施工都有规律可循。在洗漱区域,3天内完成696个洗手间、396个浴室的安放,一度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此,他首先快速统计出材料需求,共计27300块砌块,并根据不同区域的洗漱设施数量制定详细的材料配置。随后,根据任务工期和工作量,将团队分工,形成流水作业。期间,他又担任交叉作业各班组的协调员,每天行走不少于20公里,积极协调晚上备料、白天干活,调配材料运输150余车次、叉车短驳1140余次……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在3天内完成床位、洗手间、浴室及医废箱下部砌块的装卸与摆放作业,为打赢疫情防控保卫战贡献出隧道力量。

作为项目经理,他用下沉一线和主动担当的责任铸就了推进项目建设的动力源,也用满身汗水和深究细干成为了公司的核心骨干,先后荣获2018年度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优秀建设者”、上海市“进博会先进个人”、2019年隧道股份“隧道之星”等荣誉称号。

张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