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两个孩子的豆妈,有着多年教育经验,有心理咨询师证书和家庭教育咨询师证书,今天跟大家聊一聊“鸡娃”的问题。

天天上补习班和天天玩的孩子,差别有多大?不只是成绩差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们听说过一个网络词“鸡娃”吗?

“鸡娃”是指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为了孩子能读好书、考出好成绩,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让孩子去拼搏的行为。

你们身边有这样的父母吗?

别的且不说,就说我家豆的同学。

若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我是万万没想到一个个两三岁的娃娃是怎样负重前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家豆三岁时,送她去上学,来得早了点,几个家长坐在教室的垫子上拉扯着闲话。

我是属于不善于交际的宝妈,边看着女儿和其他小朋友玩耍,边听他们说话。

听了大概20分钟,我下巴都要惊呆了。

他们的孩子除了早教,还另外报了英语、绘画、思维、游泳……

也就是一周七天,课程全部塞满。

他们在互相交流着哪个学校好,哪个老师上课认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末了,有个家长转头问我给孩子报了哪些课程?

我微笑着回答“只有早教和游泳。”

她一脸茫然地继续问“其它都没学吗?小孩子的起跑线是不能输的,还是要多报一些课程。”

然后几个家长附和地点点头,很赞成的样子。

我微笑着不再说话,说什么呢?完全不在一个教育层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一刻,她们无法理解我的云淡风轻,同样的,我也看不透她们那么铆足了劲地为孩子报班的“激动”心情。

她们在为自己的选择得到附和而无比开心,就像私底下达成了某种“契合”,觉得这事儿就得这么做才对。

说到这里,讲一个邻居孩子的事情,缺失陪伴的逆反心理。

中考之前的某一天半夜,我的邻居家吵翻了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摔碗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异常尖锐,哭喊声连绵不断地传进耳膜,我估计整栋楼都醒了。

他们扯着嗓子说话,加上房子隔音不是很好,说的内容一清二楚。

父母是做生意的,早出晚归,还经常出差。

家里时常只有奶奶和孩子。

孩子从小的家长会,学校的亲子活动都是奶奶参加。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陪伴孩子的时间就只有过年那段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觉得努力挣钱养家,给孩子好的生活环境,陪不陪伴有什么关系。

因为陪伴的缺失,他们不知道孩子的想法,擅自做主给她规划生活。

而她,正好处在青春期,情绪相对来说比较敏感。

她故意和父母对着干,周末玩到很晚才回来,然后争吵、嘶吼,发泄着情绪。

她是在用她的方式表明她存在的意义。

情感的维系是双向的,也是靠时间一点一点累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由生活

我女儿的周末从来不是在各种学校里度过,是在大自然、在乡村田野里奔跑。

她见过田坎上的蚂蚁搬家、森林里的蘑菇、树上的鸟雀、河里的鱼、还捏过兔子的耳朵……

她听过蝉声、知道公鸡打鸣是在凌晨、听过傍晚水牛的叫声……

她在山谷溪流里漂流、在河坑里抓泥巴、在篝火旁跳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尽情玩。

游乐场也好,田间乡野也罢,玩得畅快就行。

在玩的过程中,很多生活知识都学了。

有一次我女儿看到蚂蚁成群结队的搬东西,她很好奇,蹲在地上看了很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问我“妈妈,蚂蚁它们在干嘛呀?”

我回答“它们在搬家呀。”

她又问“它们为什么要搬家?”

她会一直问问题,直到搞清楚为止。

这种知识点她会记得比较牢,因为她看到了实物,活灵活现的实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询问孩子的需求

有时候我们也要适当询问孩子的需求,不能完全把他们当小孩子对待。

去哪儿玩?玩什么?

一家人也要一起讨论,孩子的想法也很重要。

有时候我问我女儿,周末是去动物园还是游乐场?

她会用手托着腮帮子认真地想,然后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自己选择的地方,她会颇有兴趣。

对于孩子来说,让他们参与做决定,是对他们的一种肯定。

他们会觉得自己长大了,像个小大人了!

我朋友的教育观念和我不一样,她总是给孩子做选择。

她觉得这么小的孩子能做什么抉择?终究还是父母说了算。

有一次去她家玩,她女儿正在练习钢琴,弹得挺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问她是不是很喜欢弹琴?

她说“是我妈喜欢,她让我学,我自己选择的话,选架子鼓。”

她妈妈在旁边嘀咕“一个女孩子学什么架子鼓,弹钢琴多有气质。”

这之后大半年,有一天朋友来串门,又说起这事。

她说她女儿没学钢琴了,去学架子鼓了。

她说看着她打架子鼓的欢乐模样,心里有点难受,早应该让她选择自己喜欢的。

听到这里,很欣慰,至少朋友还是尊重了孩子的决定,让她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童年只有一次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也不能片面地说孰是孰非。

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毋庸置疑的。

只是我们是不是应该稍微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一下,去问问他们想要什么?

“不能输在起跑线”,这个“起跑线”能不能转换一下,改成引导,而并非强制。

7岁进入小学以后,有那么多课程,有那么多作业,一直到大学毕业,或者再读研究生博士。

往后学习的压力一刻也不曾减轻,他们快乐的童年,7岁之前,为什么还要剥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胡适先生所说的那样,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

我们生育他们,并非操控他们。

我们这辈子完不成的梦想也不要强压到他们的头上。

他们是我们的孩子,我们要给予的应该是爱和陪伴。

我们的责任是培养他们的三观,正直做人。

至于以后的路,他们自己走,自己摸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人平铺的路并不是畅通无阻,有些障碍并不能提前预知。

靠的是累积的应变能力和判断力,这些是靠孩子们自己探索的。

最后想说一句,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尽情让他们疯玩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