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派流芳薪火相传,京剧名家李奕洁南京收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梅派流芳薪火相传,京剧名家李奕洁南京收徒

国韵流芳,薪火相传。9月30日上午,梅派再传弟子、京剧名家李奕洁收徒仪式在南京举行,用文化传承的方式喜迎国庆。江苏省老中青艺术家代表参加仪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奕洁是我国优秀的梅派再传弟子,她师承陈正薇、杨秋玲、李金鸿先生,得梅葆玖、沈小梅、李艳萍、范玉媛艺术家授艺,2006年拜杜近芳先生为师。1995年在首届中国京剧节上,李奕洁凭借新创京剧《西施归越》在津门一炮走红。后来一举斩获首届政府奖•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白玉兰戏剧主角奖、江苏省“紫金文化奖章”等殊荣,还获得过江苏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等光荣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得知李奕洁收徒,梅兰芳先生嫡传弟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范玉媛专门发来贺信。

“欣闻学生奕洁收徒朱青、张晨萱,为我梅门薪火相传再添盈枝,深感欣慰。我双手赞成!并表祝贺!”范玉媛一连用了几个“喜欢”揭开了这朵梅派青衣鲜花怒放、久盛不衰的原因。“我喜欢奕洁。因为她踏实。在名利间不模糊前进方向,不虚度年华,以学好戏、唱好戏为目标,呈现出一个又一个喜人精彩的篇章。我喜欢奕洁。因为她执着、肯拼。我在指导她《太真外传》《青衣》的创演期间,见她不是学就是练,不是演就在创,马不停蹄地一直在追逐着她心中的‘青衣’。”

“梅派艺术需要你传艺带徒,你要毫无保留、孜孜不倦地把自己的技艺和实践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徒弟。”嘱托“爱徒”李奕洁之余,老艺术家也不忘指点两位年轻的“徒孙”:“不做沽名钓誉,不要徒挂虚名,要一招一式好好学习,直到学会为止。‘艺精于勤’‘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切记,只有‘本事’等机会,不能机会等‘本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场,在梅派经典的《贵妃醉酒》音乐声中,朱青、张晨萱两位学生按照梨园传统向李奕洁行拜师礼,呈拜师帖,敬茶、师徒合影,正式成为梅派传人。她们现场表达了传承发扬梅派艺术不负使命的决心。

眼前的这一幕让李奕洁想到了当年自己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拜杜近芳为师的情形,“十六年后,我开始收徒了,真是感慨万分!”她由衷地感谢众多老师一直以来对她的谆谆教导,“我永远会记得梅兰芳大师的话,我是一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我会记得陈正薇老师教导我,要遵循梅派天然存在着它的步骤的审美精神;我会记得杜近芳先生常说,戏无理不服人,戏无技不惊人,戏无情不感人,戏无美不享人……”

江苏艺术界众多名家共同见证了梅派艺术在金陵大地上薪火相传,几代京剧人不遗余力地弘扬国粹的动人一幕。

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表示,从过去的“传帮带”,到现在是“传承启”,文化传承不仅要一脉相承,还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名师带徒是一种人文传统。现在有个词叫‘现象级’,我衷心希望‘名师带徒’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社会风尚,进而为江苏文化强省建设培育新人、培养人才,使文化艺术事业承前启后、后继有人、人才辈出、兴旺发达!”

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说,在这场具有强烈仪式感的传统拜师仪式中,他看到了京剧艺术的承传有序。“不仅在舞台上,生活中的李奕洁一举手一投足也都能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国粹京剧的魅力,她的功是‘长’在身上的,希望两位年轻的京剧演员,能够在师父的栽培下,为江苏京剧、为江苏的舞台、为中国的戏剧事业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梅家代表,梅兰芳先生外孙、梅葆玥之子范梅强特意委托著名学者、戏剧家靳飞填词,自己则亲自书写,送上了一首贺诗。“一树先开红映映,漫山连带染朝霞”,寄托了老一辈艺术家对江苏文艺事业青蓝相继、蓬勃发展的期盼和祝福。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奕洁表示,自己将悉心指导、倾囊相授,希望两位徒弟能够更加勤奋用功,当好梅派艺术的“接班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王悦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