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长风:中国工程院院士、北斗总设计师,毕业于国防科大的高材生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睡狮千年,睡狮千年,一夫振臂万夫雄……”,这是经典主旋律大片《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片尾曲《中国男儿》。《中国男儿》歌词歌词铺张扬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男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斗总设计师杨长风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斗总设计师杨长风,就是一位矢志科技强国的“中国男儿”。北斗导航工程对我国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两弹一星”,彻底解决了导航系统被人卡脖子的难题,这一切都离不开杨长风的夙夜操劳。杨长风是什么来头?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

杨长风生于1958年2月,湖南益阳人。1978年,杨长风考入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是哈军工的直接继承者,综合实力非常之强悍。就是放到今天,考上国防科技大学的含金量,与考上清华、北大一样光彩耀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8年高考旧照

笔者多说一点,大家知道1978年高考的竞争有多大吗?这一年,全国610万人参加高考,仅录取40.2万人,录取率为6.59%,这是名副其实的万里挑一。那个年代能够考上大专,对于一个家族来讲,言其“家道中兴”并不为过,更别说考上国防科技大学了。

1982年,杨长风自国防科技大学毕业,走向了工作岗位。同一历史时期,我国开始了论证研究卫星导航系统。导航系统事关国家最高利益,这是坚决不能被人卡脖子的,人有不如我有,“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当为亘古不变的真理,这也是我国的一大优良传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斗导航系统示意图

1994年,我国正式上马北斗导航系统,杨长风作为年轻一代科学家被推上了前台。杨长风带领研发团队熬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夜,攻克了诸多技术难关。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带有战略性质的大战役,仅一个北斗导航三号系统,就牵涉到400 多家企业单位、30 多万人。

杨长风挂帅北斗导航总设计师后,不仅要负责技术把关,还要指挥数以万计的科研大军攻坚克难。我们无法想象,杨长风肩上的压力有多大。最为关键的是,搭建导航系统是各大航天强国的绝密技术,不可能与我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俄罗斯 GLONASS卫星发射旧照

北斗导航系统程度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世界上比较成熟的导航系统,主要以美国 GPS 、俄罗斯 GLONASS 为代表,二者均采用单一轨道星座构型。这个比较抽象,简单来说就是所有卫星都绕地球转圈,并且一次性建设全球系统。

我国航天底子相对来说薄弱,走美、俄的发展道路并不现实。有鉴于此,杨长风战略前瞻性地提出了“多位一体、并行推进、 风险管控、自主发展”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工程管理模式,硬是做成了“无米之炊”——混合星座构型。建设思路有了,关键核心技术原子钟,又成了一个大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斗导航系统卫星核心器部件——原子钟

原子钟是导航卫星的核心器部件,决定了天地间时间的同步以及导航定位 精度程度。2004年,北斗二号项目获得批准。杨长风团队原拟从欧盟引进原子钟,且已经谈得差不多了。到了最后签协议的时候,对方却临机变卦拒绝提供。“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杨长风只能靠自己。

于是,杨长风组织三支队伍全力攻关,用时两年多搞出来了原子钟。不但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还实现了三百万年只差一年的精度跨越。2007年4月,杨长风为保住北斗二号的频率合法性,72小时没怎么合眼,终于赶在国际电联规定期限的最后时刻确保卫星正常发射信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斗三号第55颗卫星发射旧照

2020年6月,北斗三号第55颗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星座部署精准到位,也标志着北斗导航系统“三步走”战略任务圆满完成。至此,北斗导航系统修成正果,具备了全球导航的能力,也意味着我国走完了国外导航系统40年的发展历程。

杨长风的爱人、孩子都是搞空间研究的,有着共同的追求:万物互联,有北斗。但是,由于杨家人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彼此之间并不探讨工作,始终恪守保密条例,这就是科学家的觉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长风旧照

大家可能无法想象,“牧星人”杨长风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呼风唤雨,回到家里以后却什么也做不成。常言道:“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杨夫人除了要搞科研,一力承担了家中的琐碎小事。

航天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可想而知杨夫人的个人牺牲有多大。杨家上下牺牲小家为大家,堪称当代“杨家将”。实际上,我国各个高端科学技术阵地,有着千千万万的“杨家将”,支撑起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参考资料:

[1]《专访|杨长风总设计师:北斗特色服务从行业应用迈入大众应用发展新阶段》(北斗网);

[2]《听!总师杨长风讲述激情燃烧的北斗幕后故事》(央视网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