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立在《转场的哈萨克》一文中借父亲之口说道
“我只是想你回来跟我学会如何转场,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我和你母亲都老了,草场也一年不如一年。在马背上的日子要结束了,我只想我的儿子,虽然进了城,但还是一个哈萨克,他应该知道怎么在马背上过日子。”

“转场”在如今的语境中不止代表了转场的哈萨克游牧民的生活,更是象征了哈萨克游牧文化。

牛、羊、马对哈萨克族牧民来说,几乎是他们全部的家当,所以“逐水草而居”——虽是史书记载,但时至今日,游牧民的迁徙理由却从未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转场的队伍,女人怀里抱着孩子,手上牵着骆驼,男人则赶着牛羊

哈萨克族著名诗人唐加勒克曾骄傲地写道:

“世上路走得最多的是哈萨克人,世上搬家最勤的人是哈萨克人,哈萨克人的历史就是在游牧中谱写的,哈萨克人的繁荣就是在迁居中诞生的,哈萨克民族用自己的双腿丈量着世界,追随着生命的绿色!”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惊讶:真有这么厉害?

哈萨克人的转场搬家不仅很有规律,还很有季节性——转场的牧场有春、夏、秋、冬牧场之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天追逐着融化的冰雪转场到了春牧场,冬天又因寒冷的风雪被迫迁徙。

一代又一代的“转场”人就这样不停地出发,不停地在告别的路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转场!ng

巴彦是家里的长子,家里还有一个比他小两岁的妹妹。

那是他们定居在离县城不远的安居房里的第四个年头。

这天,陪伴了父亲多年的黑马病死了,父亲的心情非常沉重。

当然巴彦也明白父亲为什么会沉默,看得出父亲的眼角似乎有些湿润。

看到眼前的父亲和黑马,巴彦想起几年前的最后一次转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骆驼背上,木箱里的小孩

那一次的搬家也是由母亲和巴彦以及妹妹共同说服父亲的。

巴彦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座大山里,因为大山赋予生活在此的哈萨克人太多,甚至于巴彦的父亲一辈子都是在马背上度过的。

所以虽说每一次转场,父亲都跟孩子一样需要一家人哄着才肯转场,但巴彦心里十分清楚:父亲的一辈子都是这么过的——舍不得大山,舍不得这里的一切,舍不得马背上的日子。

所以即便麻烦,但他们选择迁就父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四季牧场,一般来说春牧场是固定租借某个人家的牧场;夏牧场是较为固定的草原;冬天则会带回牧民自家固定居住地养殖。

当然也会有频繁变动暂住地的牧民家庭,即因没有固定的畜牧场,需要每年安排租借事宜,所以可能需要频繁变动转场目的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常来说,上百只羊、马和牛是哈萨克牧民家全部的财产。

参考牛、羊及马肉的价格,你可能会猜想新疆牧民家怎么如此阔气……

实际上,牧民家的牲畜不一定都是他们自己家的牲畜,也有可能是由牧民将城里人家的牛羊集齐,从春天养到秋末,到了冬天再送还给牲畜主人。

类似租借的四季草场,城里人家也会把家里的牛羊先暂时安排到游牧民家里,算是租借游牧民的牧场来养殖自家牲畜。

待牛羊在大草原上吃饱喝足、肉质正当肥美之时,牲畜主人再将其带回家,尽享舌尖上的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牧民而言,每年最大的事情便是转场。

这般频繁的转场使得他们的一生不是在草原上,就是在马背上奔波度过的。

转场途中,辛苦是必然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微微亮,家里的所有人便起床做转场前的准备,直到真正踏上路途。

较之于过去,如今哈萨克“转场”人有了更多选择,比如骑着摩托赶牲畜、开车载牲畜转场等。

有条件的家庭会事先安排妇女和孩子坐上转场车辆,拉上瘦弱病畜提前赶到目的地安营扎寨;而男人们则赶着畜群,驮着全部家当,慢慢转场,到了晚上便随遇而安地宿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富蕴县铁迈克乡一位在搬家的牧民正在把民族乐器冬不拉放在车顶,车子的下层是用来拉牛的。

夏天因牧场受雨水的浇灌变得肥沃,偶尔吹过的微风配上动物们此起彼伏的叫唤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防止牲畜丢失,牧民在骆驼身上写上字,在牛和马身上烙上印记。

冬天的新疆草原地带则不止是“寒冷”一词可以概括的,再加上深雪下不可见的崎岖山路与毫无生机的转场路途,使得路途更显颠簸,不止是家中长辈,孩子们也会倍感劳累。

结束一天的转场奔波后,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搭建毡房、生火取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喝上一口浓稠的奶茶,配上奶疙瘩和馕,虽说食物选择没有那般丰富,但至少转场的疲惫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疏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达新的牧场正在组装的毡房

转场最不易的部分应属将牲畜赶至目的地的过程,但哈萨克牧民自有一套方法应对。

并且哈萨克牧民因逐水草而居的生产习惯,一直对自然环境持有敬畏之心,尽可能地保护自己所居住草场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生活于新疆阿勒泰的哈萨克牧民们更是积极响应政府禁牧政策的号召,贯彻实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始尽可能减少牲畜数量,改良牲畜品种,逐渐实现牧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转的不止是场,是人生

虽说每一次的转场中都是喜悦、快乐、艰苦与麻烦并存,但为了生计,牧人们忙碌于一次又一次的转场。

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羊的一生何尝不是牧人的一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年亦有不少牧民搬进了安居房,但也有不少牧民固执地拒绝定居。

难道是他们不喜欢供暖、稳定的房屋?

又或是他们还没受够转场的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截图 |《远去的牧歌》

看到这里,我相信你也逐渐明白了这群“固执”的哈萨克牧民最后的倔强——看似不近人情,实则最重感情;心里的万般不舍,却不知如何表达。

于我们,那只是牧场、转场;于他们,那是人生的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彦与家人一次次说服父亲转场、搬迁到定居,看似是家人对巴彦父亲的迁就,实则何尝不是巴彦父亲一次又一次为了家人,努力下定决心在向过去告别呢?

写到这里,我不禁有了与刘斌立笔下的乌尔达拉克一样的思考:

那些在城市边缘星星点点分布的定居点,真的是哈萨克人的归宿吗?

本文由“我从新疆来”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