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生活中的手艺人#说到篾匠,估计现在很多00后都不知道是做什么的。其实在以前篾匠这手艺在农村是一行相当吃香的手艺,篾匠师傅也倍受人们尊重。因为经过篾匠师傅们的巧手编织,一根普通的竹子就能够变成为农家的各种农具和生活用品,比如小巧的竹篮、圆圆的米筛子,扁扁的谷箕、劳固实用的箩筐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德军在剖篾;郭宗堡摄

尤其是山区,就如江西省遂川县黄坑乡的太坪村,因为太坪村位于黄坑西南部山区,山上竹林非常茂密,山上兴产毛竹,因此,村里大多数农户都会竹编手艺,而这也曾是太坪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随着我国各种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塑料制品的盛行,市场上竹篾的需求量大幅减少,再加上山区经济的发展,大多数村民尤其是年轻人都选择了出外打工,村里的竹篾编制也逐渐走向低迷,竹篾制品的销售也没有以前那样红火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德军在编织;郭宗堡

如今,村里也只有小部分中老年人还留在村里继续从事竹篾编制这一行当,为家里挣一点收入,也守着这一门老手艺

而叶德军却是太坪村唯一个能坚持到现在的年轻篾匠。他今年40岁、从13岁开始跟他父亲学做篾制品,一直到现在,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平时他除了忙活农事以外,农闲时就忙活着编制竹篾。从大的有竹箩筐,晒席,小的有背篓、筲箕、簸箕、竹篮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德军在编织;郭宗堡摄

俗话说竹编的精细全在手上,二十多年的累积,让叶德军的双手生满了老茧。从砍、锯、切、剖、拉、劈、编到成型共十来道工序。样样工序既是力气活又是技术活。

据叶德军介绍,以前村民利用山上的竹林,家家户户都从事竹篾编制业,主要编制箩筐、米筛、谷箕等,产品除销往本地外,还销往湖南桂东、赣南等地。灵巧而漂亮的制篾产品外观使得大坪村中的竹制品在当地甚至周边乡镇小有名气大,到上世纪80年代达到鼎盛,那时候几乎每家每户都会竹篾编,大坪村也成为了一个名声在外的“竹篾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德军在编织;郭宗堡摄

在当时,编制竹篾的收入虽然不错,要付出的劳动也是 不少的。叶德军说,以前编制一件竹制品需要好多时间工,从砍竹到削竹片、剖篾再到完善编制成型。因此,单单编制这个过程,就需要花费半天时间,非常不容易。尤其是那时村里通往外界的村道都是又小又陡的土路,交通非常不便。村民们做好的竹制品全部要靠人力挑岀山外的圩镇上去售卖。直到后来村里通往乡镇道路混泥土硬化。村民在销售竹制品方面便利了许多,所以很多村民还是坚持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德军在削篾;郭宗堡摄

然而,九十年代末,农家器具逐渐被塑料、铝制品等代替,好多竹器都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叶德军还依然手握篾刀坚守着。

2018年叶德军师傅为了自已编织的篾制品销售更加方便,加上当时政府号召村民移民,并给予移民户一定的经济补贴和宅基地,他也按当地政府统一安排移民在离黄坑圩镇不远的一个移民点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德军緺织的竹制品;郭宗堡摄

移民后叶德军师傅凭着他精湛的技术几年下来便成了附近乡镇有名而且唯一的80篾匠。编织的竹制品的销路越来越广,销量也越来越大。因而他对自己的篾匠手艺更加充满信心。从叶德军师傅话语中透着匠人的那股执着和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