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理解力,是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的能力。人际理解力暗示着一种去理解他人的愿望,能够帮助一个人体会他人的感受,通过他人的语言、语态、动作等理解并分享他人的观点,抓住他人未表达的疑惑与情感,把握他人的需求,并采取恰如其分的语言帮助自己与他人表达情感。
人际理解力的两个维度
对他人理解的深度,包括从理解明确的想法或明显的情感,到理解他人行为背后复杂的、隐藏的动机等;倾听并反馈给他人,包括根据他人对行为与事件的描述,帮助对方解决难题等。
孩子为何要提高人际理解力
孩子不会永远做父母怀中的小乖乖,不可能一直生活在父母为他打造的无菌的环境中,享受全方位、立体式、三代人的无条件服务,孩子终将踏入社会中,不用等走到工作岗位,仅仅走到幼儿园、学校,我们就能发现具备人际理解力素质的孩子通常能够“觉察他人的感觉或心情”、“理解他人的兴趣、需求与观点”、“理解他人对待某件事情的态度与行为原因”等。
人际理解力强的孩子沟通协调能力更强,也可以更迅速地融入集体、适应新环境,这些孩子步入社会也会因为更强的亲和力、团队意识,他为自己营造了一个非常融洽的外部环境,他会更自信、愉悦的在这个环境中汲取养分、学习知识。
父母为何要提高人际理解力
在心理学领域,人际理解力对应“心理理论”这个概念,它是我们解释自身和他人内在心理状态和外在行为表现的系统性心理学知识。具体包括两种成分,一种是对人们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所反映的心理状态进行迅速判断的知觉成分;另一种是需要在头脑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理加工的认知成分。如果把理解他人看成是盖房子的过程,知觉成分就是建筑材料,认知成分就是具体盖房子的方法,二者缺一不可。
举个例子,加入你正在跟孩子分析期中考试的错题,而他在你讲解时一直低头玩弄手里的笔,你会怎么想?首先,你会从他低头玩弄笔这个动作中判断出他的情绪——正处于无聊甚至不耐烦的状态;接下来,你会尝试寻找他情绪表现背后的原因——他可能只是粗心错了这道题,不用你讲,他已经知道自己为什么错了,你讲的没有新意,对他没有更多启发;或者你喋喋不休的埋怨他的粗心,他对此不太满意。这就是运用心理理论推断他人想法的典型过程:通过利用知觉成分,从察觉到孩子“玩弄手中的笔”的行为动作判断他的情绪状态;进而,对他在当前场景下产生这种情绪状态的原因进行推理。可见,在亲子沟通中,对孩子状态的察觉、辨别都离不开良好人际理解力。
提升人际理解力可以这样做
直爽,不是口无遮拦的挡箭牌
直爽与口无遮拦是有本质区别的。直爽指人的性格或者言行直截痛快,坦率和爽朗,是就事论事,不涉及任何人身攻击。口无遮拦指说话随意,不分时机、不分场合,脑子里闪过什么就说什么,丝毫不考虑当事人的感受。比如小组讨论有人提出一个方案,你自己不是特别赞同,那当别人询问你你对这个提议的看法时,你说“这个提议我不是很赞同”就是直率,而说“这提议太傻了,你怎么能想出这样的提议”就是口无遮拦。
亲密有间,尊重人与人的界线
(1)一定的界限和规则对孩子很重要
孩子需要自由、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有表达意志的权利,他可以自主的安排睡觉,吃饭以及做家庭作业的时间,但是自由必须在合理的阈值范围内。家长不是孩子的佣人,平等、自由是相互的。不要仅仅为了孩子就丧失自己的生活节奏和尊严。人际理解力是双向的。
(2)家长要有主张、有底线
作为家长我们尊重给孩子表达的权利,不等于对孩子言听计从。在与孩子交谈之前,你必须有自己的主见,坚定自己的思想,定好事情本质发展的底线,再去跟孩子谈民主、自由与平等。
(3)父母的权威不是用来限制孩子自由,而是规范言行的标尺。
父母应该有权威性、震慑力并不是说我要以一种独裁方式抚养孩子,我们需要树立对孩子的影响力,为孩子创建一个有安全感的家庭环境,这不代表孩子犯错误我就会用家长的权威去处罚他,我只是让他真实、深切的理解反省自己犯下的错误,并且使改正后良好的行为能持久。孩子也需要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不能只是一味的去哄去宠,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宽容,而是溺爱。
(4)给孩子持久的信念与安全感,而不是有求必应。
家长一会儿把孩子当学生一样训斥,一会儿又把孩子当珍宝一样捧起;这次说不允许做,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情又因为心情好大开绿灯,朝令夕改会让孩子被错乱的规则困扰、茫然失措,反而失去安全新、没有了持久的信念。
所以说培养人际理解力,首先要从家长做起,家长情绪稳定、自控力强、有明确的处事标准和态度,实实在在地面对孩子,把孩子真正放在孩子的位置上,按照孩子成长的规律教育孩子,才会给孩子安全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