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盟国的军用步枪型号杂乱,口径多种多样,于是1947至1956年间,北约盟国进行了长达10年的口径论战,最终在政治干预下选择了美国的7.62×51毫米步枪弹作为北约的制式枪弹,称为全威力枪弹。而苏联则坚持走中间型枪弹的道路,即7.62×39毫米枪弹,并推出了经典的AK47步枪。我国的56式冲锋枪和81式枪族都延续了前苏联的中间型枪弹之路。

QBZ-95在设计上大致看齐的是80年代美军M16A4和苏联AK-74M这一代设计,突出的是一个步枪减重,用工程塑料大规模替换木结构件,这也是部队对QBZ-87满意的主要原因——接近4公斤的空枪重量太夸张了。当时主流空枪重量是3.2到3.3公斤左右。QBZ-95和M16A4、АК-74М一样,其实也还是传统的适应机械化步兵的设计路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为什么不去对应M4呢——是因为M4最开始本身是个为特种部队开发的短步枪系统,最多也就是铺开给军官、坦克车组、炮兵或者陆航飞行员,没人会想到1998年美国陆军开始用这个玩意取代战斗步兵手里的M16A2。而QBZ-95立项是1989年,那时候海湾战争都还没打,自然想不到M4后来能整的这些事,还是按照AK-74M和M16A4这一代步枪的思路来。

QBZ-95在中国研发、定型、生产、列装、改进的这十几二十年其实没什么大问题——问题在于它出现的时机实在是太尴尬了,一方面政治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大战风险没了;另一方面军事上非传统安全威胁急剧上升,同时信息化军事革命即将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际小口径的发展引起了我国的注意,其实早在美国人刚刚开始研制小口径步枪的同时,中国的轻武器专家就曾提出过小口径的问题,并初步认为步枪口径以5.8毫米为宜。1970年,在中央军委常规兵器工业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研制我国小口径步枪的思想。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总后装备部在1971年3月的轻武器科研工作会上确定开始研制我国的小口径弹枪系统。随后一场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的小口径步枪论证工作开始了。由于当时正处于文革时期,小口径论证是在“一窝蜂”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在全国有8个会战组从事小口径的论证工作,开始论证的口径有5种,即5.6毫米、5.8毫米、 5.81毫米、5.98毫米和6毫米。但是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科研工作几乎处于停滞阶段,因此小口径的论证工作很长一段时间都处在徘徊之中。

1975年,总后决定成立专门的轻武器科研论证机构,组建了轻武器论证研究所,小口径步枪的论证工作开始走上正轨。在集合各方论证成果的基础上,1978年我国第一次提出发展5.8毫米枪弹和枪械及其战术技术的要求,并于1979年2月被中央军委以[79]军字第2号文件批准立项研制,我国由此正式开始了5.8毫米口径枪械的研制工作。但是,我国应选择什么口径的争论并没有停息,军内外不少人主张仿制美国的5.56毫米口径或前苏联的5.45 毫米口径步枪,认为这样有利于外贸出口,而且有国外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由于受口径问题干扰,5.8毫米枪族的研制工作徘徊不前,一直拿不出好的设计方案。1982年7月军队首长指示,“我军小口径枪族系统应尽快研制定型,早日装备部队”。为加快研制进度,经研究决定,先在81式7.62毫米枪族结构基础上改成5.8毫米口径。这就是后来的87式5.8毫米枪族。87式枪族系统于1986年通过了设计定型试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5年,总参、科工委发出“359号”通知,要求“从作战使用任务和我国国情出发,吸收国外技术,在战术、技术、经济性、四化等方面,抓紧新型小口径枪族的论证工作”。为落实总部指示要求,1986年,我国再次进行口径论证,经过对三种小口径武器和弹药大量的对比试验和分析,1986年 11月,提出了采用5.8毫米口径,可以发展成一种口径,五种枪械(自动步枪、班用机枪、短步枪、通用机枪和狙击步枪),通用两种弹(普通弹和机枪弹)的小口径枪械系列,能大幅度提高我军轻武器弹药通用化程度,显著增强步兵分队的作战能力。1987年,中央军委召开常务会议讨论小口径枪族口径问题,与会者一致同意“选定5.8毫米口径,发展新一代小口径枪族”。至此,经过中央军委两次决策并最终确定。

1987年,我国第一代小口径步枪完成设计定型,正式命名为QBZ87式5.8mm自动步枪(简称87式自动步枪)和DBP87 式5.8毫米普通弹,并开始少量试制,配发部队试用和征求意见。87式自动步枪被列为国庆40周年阅兵装备。87式枪族采用工程塑料弹匣、小握把及护盖,新设计了剑形刺刀。由于存在尺寸偏长、重量偏大、工艺落后等问题, 87式枪族只生产少量装备四个军区部队试用。87式枪族是中国小口径步枪的开端,解决了发射小口径枪弹特有的技术难点,为中国实现小口径化做出了历史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9年,根据部队试用所提的意见,87式自动步枪不能完全满足军方使用要求,因此部队使用部门又提出研制第一代5.8mm小口径班用枪族,并提出更高的战技指标要求,这次研制新枪汇集了工厂、院校、研究所和使用部门的科技人员所组成的联合队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5年,经过6年时间的研制,新型枪族中的自动步枪和轻机枪设计定型,分别命名为QBZ95式5.8mm自动步枪(简称95式自动步枪) 和QBB95式5.8mm班用机枪(简称95式班用机枪)。1997年,QBZ95式5.8mm自动步枪和QBB95式5.8mm班用机枪作为解放军驻港部队的配用武器首次露面,后来又增加了短枪管的QBZ95B短突击步枪,这三种武器被简称为95式枪族。如今95式枪族及其他5.8mm口径班用枪族已经大规模装备部队,由于某种原因还没有全面替换81式枪族。

在新一代5.8毫米小口径枪械系列指标要求方面,我国提出在总体性能上力争达到同类武器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使步兵班具有点、面杀伤和打击轻型装甲的能力,增强夜间作战能力;明确提出采用“无托”型总体设计方案,大幅度缩短枪长和减轻重量的技术途径,要求采用铝合金、工程塑料和新的技术工艺,提高防护性能和质量要求。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在新枪族的研制过程中引入了竞争机制,组织了七家单位参加新枪族的方案竞标工作和选型试验。组织了轻武器行业内各方面专家进行了两次评审把关。这种招标竞争评优方式调动了各单位及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使结构创新和新材料、新工艺应用等方面有了实质性进展,为后续的枪族优化设计,研制性能优良的武器系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89年提出研制指标要求,于1995年设计定型。也是解放军第一种大规模列装部队的小口径自动步枪。 199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进驻香港时作为驻港部队的制式武器之一第一次公开露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QBZ-95系列的所有武器都围绕着相同的动作和斗牛犬布局设计,并带有聚合物外壳。然而,这些武器不能从一种配置转换到另一种配置。安全和射击模式组合选择开关位于弹匣后面,从左侧开始,使用起来相当笨拙。突击步枪可产生单发子弹、三发子弹或全自动射击。QBZ-95具有一些功能,以减少据称较低的后坐力。这种武器因其人体工程学而受到批评。QBZ-95不是灵巧的。它的弹出端口仅在右侧制作。这种武器由盒形聚合物弹匣供弹,可容纳30发子弹。可以使用特殊夹具将两个弹匣夹在一起,以便更快地重新装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QBZ-95突击步枪与QLG-91B 35毫米枪管下榴弹发射器兼容,后者在概念上与美国M203相似。或者,它可以安装更新,更紧凑的QLG-10 35毫米榴弹发射器,其灵感来自俄罗斯GP-30。此外,QBZ-95突击步枪可以发射DQJ-03 40毫米步枪手榴弹。这种武器也可以安装刀刺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QBZ-95具有所有优点,但这种武器的人体工程学和其他一些限制有限。最终,QBZ-03突击步枪在中国被采用。这种武器有一个常规的布局。它不是QBZ-95的直接替代品,也没有被中国军队采用。QBZ-03被边防部队和中国执法部队使用。然而,在2014年,甚至可能更早,启动了QBZ-95替代品的开发计划,供中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使用。带有斗牛犬布局的设计不再被中国军方考虑。由此产生的QBZ-191于2019年采用。这种武器具有常规布局。因此,中国显然是最后一个放弃带有斗牛犬布局的突击步枪的国家之一。这种新武器非常类似于美国布什马斯特ACR模块化突击步枪。然而,中国突击步枪的膛室可以容纳不同的弹药,并且有许多细节变化。QBZ-191与整个新的步兵武器系列一起被采用,这些武器系列将在服役中完全取代QBZ-95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