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一本晚清志怪集《仕隐斋涉笔》,但是里面的故事大多似曾相识,姑且选译几则来看。

大砚误人

某秀才文笔不佳,当年秋试,颇踌躇,有退缩之意。某晚梦到父亲说:“今年你命里该中,但须带着我留下的那块大砚台,切记!切记!”起初他并未在意,后来接连做了同样的梦,于是带着那块砚台入场。

考题下来,很难,秀才苦思冥想还是难以下笔。下意识地不停磨墨,一边后悔入场,不停地说:“大砚误我!”从早晨到中午不住声。隔壁一个老先生文章已经写了大半,被他吵得心烦意乱,就过来问原因。

秀才没心思解释,只是说:“这个砚台大有缘故!”老先生凑近仔细看,又试着磨了一点墨,始终没看出有什么异常,就回去接着写文章。写了几行,却看到卷面被墨迹弄脏,仔细检查,不由大叫:“此砚台不是误你,而是误我!”原来,他看砚台的时候,胡子垂到墨池里,现在把自己的考卷弄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代考规,卷面污损作废。老先生其实是个替考枪手,看无法完成,就把大半篇文章送给了秀才,自己出了考场。秀才以此做稿,修改扩充后,竟然中了举人。

(这一类的故事其实都有漏洞。古代文章看多了,得知清代考场也是挺严格的,而且要在考场中住几天几夜,写三篇文章,交卷后封上姓名住址,怕考官认出熟人字迹,雇人重新抄写再批阅。有的故事里说考官给调换考卷,这也不可能,因为中举的文章要署上名字刊印发行,供后人学习。一般作弊都是提前贿赂考官,约定在某段话的开头结尾用某字,这样来做标记。

陈二爷爷

这个陈二爷爷不确定是什么地方的人,可能是四川人。他有宿根,生来就记得前世的事儿。他说前世是儒生,受仙人指点得到长生的口诀,魂魄能离开身体。一个月内魂魄出游几次。有时候远行千里,有时候就在附近,各种人间景色,尽收眼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他修行不深,魂魄离开身体后,控制的不是很自如。有一天,他又神游空中,看到地上一个大户正在捉鬼。巫师披发仗剑,带着徒弟边唱边舞,铙钹齐响。陈二看得有趣,流连忘返。过了一会儿,巫师拿出一个瓮,开始烧符。在陈二的眼里,瓮口突然变大,深邃的像一口井。

啪的木牌一响,在陈二耳朵里像霹雳一样,一个金甲神冲上云霄,把他抓到瓮中。翁口贴上符,被抬到门外埋在桃树下。

陈二爷爷在瓮中暗无天日,只好如道士入定般收摄心神,凝聚元气。约莫过了几十年,桃树老朽被大风吹倒,瓦罐露了出来。一个路过的童子以为其中有金银,打破后陈二得以逃出。山河依旧,人事已非,他的身体早已化作枯骨,神魂无依随风飘坠,在陈家结缘再生。

他在怀抱中时就能想起前世的事情,但是怕人以为是妖,不敢说话。读书时轻车熟路,十几岁就成了秀才。中举后托关系找了个县级闲职,半官半隐,终日打坐。有人问他修炼的要诀,陈二爷爷说:“必须所见为空,诸相非相,然后才能钻研修炼的诀窍。”

再后来,他进了深山,不知去向。

剑仙国

乾隆年间,某省都督有眩晕病。有一天,使者送来圣旨,都督刚跪下接旨就病发倒地。于是,小吏替他恭敬地收起圣旨,锁到箱子里。第二天,都督恢复,要看圣旨的内容,却发现箱子完好,圣旨不见了。都督大惊,这可是关系到前程命运的大事。

连院子里的鸟窝鼠穴都翻了一遍,还是不见踪影。都督召集属下官僚,商议此事。皋兰县令是个有见识的人,他细致检查一遍后,说道:“必是被飞檐走壁的游侠盗走。我们县有个老捕快,年轻时是个剑客,现在已经七十岁,辞去公职在家休养。把他找来一定能查到线索。”

捕快到来,也说是剑客所为,他说道:“到剑仙国查找,定会有结果。”都督问剑仙国在哪里,老捕快说:“离中华万里之遥,在东海的一座岛上。剑仙国里有剑王,管理着五大洲的剑仙剑侠,赏罚严明,比朝廷的法律还要严格。我年少时曾是剑仙国的仆役,现在老了,很多年没去过了。”

都督让老捕快去一趟,他说自己老了,让儿子去。又问他这么远怎么办,老捕快说用法术一天就能到达。

随后,在军营中找了一匹好马,老捕快的儿子沐浴饱餐,头扎丝巾,身穿短衫,腰系板带,脚蹬快靴,额头画上一道符。又在马头、腹、尾各画符一道。最后写了一封信,嘱咐儿子随意让马奔驰,不要说话。

捕快的儿子上马飞驰,一天之间越过高山大泽,黄沙草地,径直来到一处海边。一所茅屋中出来一人迎接,安排了饭食,又给马换了符,踏上万顷烟波,来到一座海岛。玉树琼林中露出一座宫殿,红墙金瓦,玉楼珠塔,四名带甲武士站在门口,均是虬须虎额,状若天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士把捕快儿子带来的信送进宫殿里,片刻后带着一个黄布包出来,挂在他颈子上,大喝一声:“赶快走,不要再来!”

不过两天,捕快儿子回来了。老捕快早已等在门口,焚香打开包袱,里面除了圣旨,还有一封回信。信的内容大致说:偷圣旨的是刚入剑道的新人,为了一试身手偷了圣旨,那个人并不知道圣旨事关重大。已经把那人废去所学剑术,逐出门墙。另外又告诫老捕快,你年老体衰,应该清闲养道,为什么多管闲事?念在你身不由己,暂不追究,如果再有下次,一定取你性命。

次日,老捕快把圣旨送到都督府,都督大喜,赏白银千两,又把老捕快的儿子收入军营做了一个小军官。不久,老捕快不知躲到了哪里,连儿子都不知道他的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