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人民医院门诊药房河北省人民医院门诊大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陪诊员梁荣在省二院东院回复客户消息

陪诊行业迎来“野蛮生长”

9月8日是陪诊员梁荣近一个月来最忙的一天。

“上午陪一位60多岁的阿姨去省人民医院复诊,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需要定期去医院检查。中午帮一位邯郸客户取药,再邮寄给他。现在正帮一位本地客户复印病历。”

在位于石家庄市东开发区的省二院东院,梁荣穿梭于打印室、缴费窗口和自助大厅之间,不到20分钟,就拿到了复印好的病历。完成这一单,梁荣还要去一家二甲医院,为一位外地客户打听专家出诊时间。

梁荣是一名执业药师,曾在石家庄某药房工作。今年3月,她的丈夫生了一场病,陪同看病期间,医院复杂的就诊过程让她疲于奔命。“开单化验、办卡取药,每天在不同诊室间奔波,而医院像个迷宫,我也算有医学方面的知识,尚且感到力不从心,那些对医务医疗完全不熟悉的人,想必更是两眼一抹黑。”梁荣说。

“有没有一种职业专门陪人看病?”梁荣脑子里冒出一个想法。上网一查,发现陪诊员这个职业在一线城市已经兴起,中小城市还不多见。这个发现让她感到振奋,“痛点是真实存在的,这部分需求谁来满足?”

梁荣看到了陪诊市场的潜力,于是辞去原来的工作,专职做陪诊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是陪诊员,也是就诊规划师

实际陪诊中,陪诊员往往会遇到更复杂的情况。梁荣向记者描述,有时患者需要做三四项检查,验血、B超、CT、肠胃镜,先做哪个,后做哪个?“患者往往是到了医院,医生让做什么检查,再去排队,有的项目一排几个小时,几个项目一次做完要花两天时间。陪诊员要做的就是根据患者情况,率先判断可能要做的检查,先去预约,再根据医院科室的繁忙程度,规划好流程,确保多项检查一天内做完。”梁荣说。

近年来,随着医疗服务升级,医院内部科室划分和项目检查越来越精细,再加上普遍开展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就诊过程较为繁琐,患者进了医院经常手足无措,不知道从何入手。

“陪诊员合理规划引导,可以大大节约客户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尤其对于外地患者,如果一天看不完,就要留宿,仅食宿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梁荣说。

在陪诊过程中,陪诊员还常常承担着沟通医患的角色。

良好陪诊体验背后,对陪诊员的专业能力有较高要求。事实上,并非所有的陪诊员都有医护方面的从业履历,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很多从其他行业转型的陪诊员,更多充当跑腿的角色。

一个好陪诊员,要对医院特色、专家情况、出诊安排等了如指掌,以便客户咨询时能给出就诊方向,要熟悉医院布局、科室分布、就诊流程,陪诊过程不至于手忙脚乱,更重要的是掌握基本医学知识,能听懂患者,能沟通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陪诊行业需要更专业化

其实,陪诊这种服务形态早已有之。

2001年,有媒体刊发报道,讲述一位年逾七旬的北京老人李阿婆花费100元,从导医陪诊公司聘请专人,顺利就医的故事。

2015年前后,国内曾出现一批如e陪诊、贴心小护、安心陪诊等提供陪诊服务的平台。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些平台陆续退场、销声匿迹。

经历了多年酝酿,陪诊行业为何能在今天渐成规模?

事实上,为了解决患者就诊过程中的困惑,各个医院都设置有导诊服务,在导诊台和一些繁忙科室,有专人负责引导和提供问询。

“医院导诊能提供简单咨询,诸如某个科室在几楼,某位专家今天是否坐诊,但对涉及患者病情分析等深层次需求,所提供的帮助有限,且导诊人员被固定在自己的位置上,不能随患者流动。”梁荣表示,在医院导诊力量有限的情况下,陪诊服务应市场需求而生,切实解决了就诊过程中的痛点。

随着陪诊行业兴起,如何走向专业化,为需求者提供优质服务?

陪诊行业需要在规范中健康发展

“陪诊员是干什么的?”“真的能月入过万吗?”“大学生兼职,可以加入你们吗?”

如今,陪诊员梁荣的短视频账号每天都能收到大量私信,询问如何从事陪诊行业。“网上都在传陪诊员月入过万,吸引了很多人眼球,有退休阿姨、有宝妈、有大学生,但实际上,该行业处在起步状态,月入过万不实际。”梁荣说。

而大量涌入陪诊行业的人员,很多并不具备专业知识,这也导致了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很多陪诊员接单后,发现自己对就诊流程的熟悉程度还不如患者,长此以往,难以建立起与客户之间的信任。

与此同时,一些不良机构看中人们想做陪诊员的心理,打出诱人广告招募陪诊员,以介绍工作为诱饵进行收费培训。

“一些培训看似是教你做陪诊员,实则是靠卖课赚钱的,交上几千元培训费,学不到有用的东西。商家承诺的培训结束后派单,往往也会不了了之。”一位从业者表示,真正的知识需要在实践中积累,需要一家家医院去跑,陪诊员挣的是辛苦钱,想走捷径挣快钱,很可能会被培训机构“割韭菜”。

陪诊市场的热度,也吸引来了黄牛。一些黄牛打着陪诊员的旗号,在社交平台上宣称自己可以帮患者抢到专家号或者加塞做手术。

梁荣在陪诊行业做出一点名气后,有黄牛找她合作,声称自己有“内部途径”可以挂专家号,或是在某些床位紧张的医院办理住院,想让她介绍客户,并承诺分成。

梁荣认为此举触及了行业底线,坚决表示拒绝。为了避免当下陪诊市场普遍聚焦的“黄牛”争议,她的团队规定,不主动向客户推荐专家。

在一个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出现一些乱象并不奇怪,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其中有些乱象会随着市场发展逐步消退,市场完成自我净化,但与此同时,有关部门的监管、引导不可或缺。

专家建议,对提供陪诊服务的陪诊员和陪诊机构,建立执业准入制度和资质等级标准。对陪诊员的专业水平、职业能力、道德修养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从政策层面,细化该职业目录和分类,制定行业规范办法,明确从业人员的权利和职责,让陪诊行业有规可依。

此外,陪诊行业的发展必须遵循合法合规的底线,对虚假、夸大宣传加大打击力度。对职业陪诊服务的供给方进行合规审查,防止各种“黄牛”“医托”借着陪诊名义行骗,推动陪诊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文/河北日报记者魏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