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作者 | 郑渝川
公元247年,康僧会从交趾来到建业,向孙权建言建造佛寺以供奉设立。由此在秦淮河畔凤台山麓建造了建初寺,这是我国长江以南第一座佛寺,其意义与洛阳的白马寺相当。由此揭开了“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盛况。
孙吴虽被晋朝所灭,但后者的统治中心也很快转至东南。当时流行玄学,而这恰恰与佛教互相影响,使得思辨性尽皆提升。道教玄宗是中国本土宗教,在东晋完成了经典体系和宗教形式的建构,与佛教的交流,“佛义渗入玄理,以佛义解《庄子》,以清谈辩佛经,遂成一时风气”。
著名学者、作家薛冰曾担任南京市作协副主席、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市地方志学会副会长,其所著的《家住六朝烟水间》近来推出新版。《家住六朝烟水间》这本书指出,东晋时的佛教徒在译经时总结出汉字的声母、韵母和四种声调,发明反切拼音之法,这也启发了当时的诗人,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格律诗的雏形“永明体”,为之后唐诗的鼎盛打下了重要基础。
六朝时期,在南京诞生了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第一部诗歌理论批评专著《诗品》、第一部绘画理论专著《画品》、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第一部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第一部以男女闺情之作为主的诗歌集《玉台新咏》。南朝宋国建立了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馆,按照专业招生。《家住六朝烟水间》这本书认为,“四学并建”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分科大学雏形。
而在史学方面,《后汉书》、《宋书》、《南齐书》三部产生于六朝南京。明朝永乐年间还在南京编纂了《永乐大典》,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百科文献。
说起书画,东晋时的“书圣”王羲之,“三绝”顾恺之,南唐时期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山水画派,不仅艺术成就很高,而且南唐时期已经形成了画院的艺术组织和管理体制,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承继。
南京从宋朝起就成为了重要的出版业基地以及图书集散地。明代中期以后,南京雕版印刷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这不仅为后来的人们留下了许多重要经典图书,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滋养了南京这座城市,推动文化人才源源不断地出现,使之长时期居于“天下文枢”的地位。这其实也成为近代以来中国、日本等许多国家重视的城市、地区发展经验:媒体、出版、文化创意等产业的发达程度,直接决定着当地的人才数量基数。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人才培养与涌现,与人才是不是始终愿意留在一个地方发展,或者年轻时候离乡远遁,而临近年老也一定要叶落归根,终究不是一回事。南京、广州、北京、成都、西安等城市的共同点就在于,城市文化通过建筑得以承载。
《家住六朝烟水间》这本书将南京的山川形势、人物风流、名胜古迹转化为文辞优美的史话,向读者娓娓道来南京这样一座沧桑古城的前世今生,细致梳理南京的人脉、文脉、史脉、地脉,向读者铺陈引介了南京的秦淮河、玄武湖、石头城遗址、夫子庙、鸡鸣寺、明孝陵等知名的建筑、景点,讲述了其背后的逸闻往事。
书作者痛惜于过去一些年头里,因为盲目推进“与国际接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所造成的南京历史街区、建筑、景区受到相当程度的破坏,而在旅游业、城市景观日益变得重要以后,南京旧有城区部分区域的复建、改建又走入了一个随意化的成功,使得相当多新建(包括复建)建筑的形象凌乱,反而破坏了城市自然风貌。
为什么南京人执着于称呼自己的城市是“六朝古都”——南京历史上曾十多次被选为王朝、割据势力的都城——《家住六朝烟水间》书作者认为,六朝时期的南京,兵争内乱十分突出,正如李商隐诗人所说的“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蟠?”但也恰恰在六朝时期,因为旧有的王朝秩序被削弱,所以南京的思想文化能够进入相对活跃繁荣的局面,带来了审美上、艺术上、文化创造上的演进提升,让人每每想起仍有“千变万化、异彩炫目”之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