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县融媒体中心10月6日讯(编辑 郭永强 杜鹃 )村级集体经济强不强、农民钱包“鼓不鼓”,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成色”。近年来,武山县积极探索“党建+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盘活沉睡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让村集体“家底”厚实了起来。

金秋,武山县温泉镇聂河村,阳光温暖,云淡风轻,绿树环绕。在党群服务中心后面的两排房屋间,80多箱小蜜蜂嗡嗡作响,忙着酿蜜。为了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为民办事有钱花,从去年开始,聂河村村委成员商议养殖中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蜜蜂酿出了集体经济“增收蜜”。“去年总共收获了295斤蜂蜜,全部卖掉后入账是28900元。”驻村干部汪旭东介绍,因为找到了适合本村发展集体经济的产业,聂河村在武山县发展村集体经济表彰暨“提升年”行动部署会议上,得到了县上的肯定奖励。也因为有了集体经济“增收蜜”,聂河村在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上有了自主性,修建了花园,开展了沿路的人居环境整治。

金秋九月,正值荞麦成熟的季节,沿安乡川儿村涌动着集体经济红色麦浪。今年,川儿村结合撂荒地整治工作,因村制宜,科学谋划,依托独特资源禀赋,发展荞麦特色产业种植,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我们村上种植的荞麦喜丰收。今年我们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利用撂荒土地资源,种植菜籽30亩,荞麦10亩,架豆5亩,柴胡4亩,让撂荒土地焕发活力的同时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川儿村党支部书记何红超表示,下一步,川儿村将不断夯实组织基础,聚力引领发展,建设杂粮加工场和榨油坊,打造本村的小杂粮品牌,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促进集体经济增收,带动群众致富。

四门镇统筹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发展“飞地经济”,流转录坪100亩水浇地,租给10个山区村,发展一年两茬的蔬菜种植。“飞地抱团”模式打破了村域界限,提高抵御风险能力,有力解决了自然条件差的村发展村集体经济困难的现状,极大拉近了村与村之间的发展差距,让村集体经济从“薄弱”向“稳固”转变,走出了一条多村联动助推区域化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截至7月,四门镇2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过5万元。

目前,武山县通过创建村办企业推行“兴办经济实体型”模式,依托产业优势推行“发展农业产业型”模式,用活集体资源推行“盘活集体资产型”模式,整合项目资金推行“资金入股分红型”模式,积极探索创新,大胆突破实践,武山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19年以来,武山县村集体经济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据今年2月份统计,武山县344个村累计收入达到5900多万元,村均17.42万元,较2019年增长4000多万元。2021年武山县村级集体收入2400多万元,村均7.07万元,197个村年收入超过5万元、占57.27%,所有村全部实现了自主经营性收益。

(来源:武山县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