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苦楝,因为与苦恋谐音,有人又喜欢称它为苦恋树,所以现代有些年轻人喜欢以苦楝树为题材写爱情散文及诗歌,以寄托自己的苦恋相思之情。但苦楝树,对于粤西一带的老一辈人来说,却是有着深厚感情的一种树。

再早的风俗历史已难考究,过去,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老百姓的生活清苦,但求温饱,更别提奢侈了。有口淡饭吃,有件粗布衣裳穿,有间泥砖瓦房住,那已经是非常不错的生活了,而对于居家的物件,什么红木家具是不敢想的,如果有,那都是祖上家底殷实丰厚,遗留下来的。

农村没有什么家具厂,要做新的家具,必须要自己准备好木材,再请民间木匠登门现场加工制造。而当地用来制作家具的木材,像樟木等虽然质地更好,但那是小众,最广泛地为人们所中意的,便数苦楝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苦楝树之所以受欢迎,它是有许多优点的,诸如生长周期快,容易成材,主干粗大,径直材良,质地软硬适中,易于加工,木材稳定性好,不易开裂变形,木质苦涩不招虫蛀,木材纹理明显美观,生长土壤适应性强,这些都是它的优点。材质虽然与红木无法相比,但在普通木材中,却算是上好的木料了。

粤西一带的风俗,但凡新婚夫妇成家,都喜欢在居家的屋前屋后或空闲处栽上一些苦楝树苗,究其原因,是因为苦楝树的生长快,经过二、三十多个春秋,便能长成材了。而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时自己的孩子也已经长大,到了结婚的年龄,这时便可将树放了做家具,这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习惯变了,这种风俗自然慢慢消亡。当今时代,游走于乡间村野的木匠师傅已经没有了市场,人们如果要自己准备木材请木匠制作家具,除了游兵散勇式的服务有落差外,这些木匠因循守旧的作品款式也跟不上新时代年轻人的审美,让人觉得老土落后甚至有代差了。而机械化家具厂批量生产出来的家具,无论是款式还是价格,都能轻易将这些传统老木匠比下去。

传统木匠既然没有了市场,自然也就没有了传承,而当年那些备受青睐的苦楝树,自然也就“怀材不遇”,渐渐淡出世人的视野,被弃置于遗忘的角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现在的农村,房舍周围是再难得看见苦楝树踪影的,但在人迹罕至的荒郊,偶尔还可看见野生的苦楝树。苦楝树根皮干枝叶花果,通身都是苦的,而且有毒。但事物的好坏经常是同时存在的,正因为苦,所以苦楝树木材做的家具因此不会被蛀虫光顾。不但蛀虫不敢光顾,它还能杀虫治疥癣,是治疗人体内蛔虫、钩虫病及疥癣等皮肤病的良药。过去卫生条件差,小孩子蛔虫病及癣患很普遍,而苦楝树恰好成了这些病患的克星。

过去农村大多是泥砖房,院子很大,墙也是用泥砖围起来的。墙头盖着瓦,因为泥砖不耐雨水,不盖瓦的话,如果日子长了,泥砖围墙受雨水的渗透便会坍塌——那时候院子栽的,通常便是三五棵苦楝树了。大的约有大腿般粗,暮春之月,院里开遍了苦楝花,绿叶梢头烘托着一簇簇雪白的碎花,期间点缀着暗红的花蕊,煞是好看。苦楝花虽然香气袭人,但那香气中是夹杂着一丝苦味的,浓郁时便让人有眩晕之感。所以开始时大抵也会有人不喜欢苦楝花的。但时间长了又会怎么样呢?时间长了,自然而然的,慢慢的觉得苦楝花原来也挺美,于是便会逐渐喜欢上。到了秋冬,苦楝子一串串的悬挂在树上,金黄色的,像无数的黄金珠子,很是好看。

中药里的川楝子,又叫金铃子,其功用疏肝理气解郁止痛,是肝经的常用之药。苦楝树所结的苦楝子没有川楝子大,而且果肉会很容易烂掉,两者差别很大。苦楝子其味入口最初感觉是甜的,但继而是非常苦涩的,所以有的家长就担心被小孩误食中毒。在农村,人误食苦楝子中毒的事甚少发生,但被牛误食发生中毒事件却时常有。因院子里的苦楝树,通常是被作为天然的系牛桩用,将牛绳往树身一捆,树下就成了露天牛栏了。如果树上有熟透的苦楝子掉下来,有时牛饥饿了是会吃的,吃得多的便中毒了。

在二十四番花信风中,从小寒到谷雨八个节气中,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共二十四候,每候对应着不同的春花绽放,是为二十四番花信风。其中梅花是小寒第一候花信,是最早的;而苦楝花则是谷雨第三候花信,是最后的一候。唐人诗云:“楝花开后风光老,梅子黄时雨气浓。”也就是说,到了苦楝花开放的时候,一年的春天也就到了尽头,气候步入初夏,此后再无春花了,所以苦楝花堪称春花的压轴花。正如宋朝诗人丘葵在他的《初夏》诗中所云:“一信楝花风,一年春事空。池荷还揭揭,樱笋又匆匆。空叹时光换,谁知造化工。尽将枝上色,并作石榴红。”楝花开时,春天也便随风而逝。池塘倒影,小荷才露尖尖角,亭亭玉立于水中央。樱花零落竹笋萌,时光如逝水永不停息的流淌着,春归去处,红艳的石榴花绽放,迎接着炎夏的到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众多的吟咏苦楝诗作中,我最欣赏的是反清复明的岭南人屈大均这首《楝亭诗为曹君作》:“苦楝先人树,婆娑只此中。枝枝桑梓似,叶叶蓼莪同。攀处栖乌满,啼时落月空。非因霜露冷,悽怆小亭东”。读此诗时,便晓得他是与一位姓曹的友人在楝树亭下相聚而作的。这是一座坐落在苦楝树下的凉亭。而且这苦楝树是老树,按二、三十年即成材的生长速度,这些先人所栽的苦楝树,应该是参天的古乔木了,而且长得枝繁叶茂,婆娑掩映。苦楝的树枝与桑梓相似,而树叶则跟那些茂盛的莪蒿一样。那些向外延伸的枝桠上栖满了乌鸦,在落月西沉夜幕之时噪啼不已。在楝亭东侧与友人相聚,彼此悽怆不已,这应该是出自对当时局势的感伤,而不是因为天寒霜露漫天的缘故。

屈大均是明末遗民,籍贯广东番禺,早年受业于陈邦彦门下,受其影响,参与反清复明斗争,失败后受朝廷追捕,剃发为僧,并将痷堂名为“死庵”,以明与清廷抗争至死的决心。之后他以化缘为名,云游四海,足迹涉及吴越、幽燕、齐鲁、荆楚、秦晋大地,北游关中、山西,入南京谒明孝陵,上北京景山拜吊思宗。又东出山海关,留意山川险阻,与顾炎武、李因笃等往来甚密,暗图复明大业。后来参与吴三桂的反清队伍,发现吴的动机不纯,便托病告辞回乡,此后潜心于著述,不再从事反清活动。屈大均的一生,也就是一棵苦楝树,身为前朝遗民,不满现实,以蜉蝣撼树之力,苦斗一生,终归是斗了个寂寞,剩得一身遗恨,此生仿如地道的苦楝树。诗中“非因霜露冷,悽怆小亭东。”也正是他一生心境的写照。

王安石是北宋时代改革的激进派,一生不遗余力的推行新法,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对社会经济民生的冲击,却是非常大的。他晚年隐居于南京钟山的半山园,初夏的一天傍晚,百无聊赖的沿途散步,看见天空散落着零星小雨,路旁的满树楝花开得正盛,便写下了一首七绝《钟山晚步》:“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虽然雨小风轻,但脆弱的小楝花依然是弱不禁风,纷纷飘然落了一地,楝花细如米粒,花瓣是雪白的,但花蕊却是暗红色的,落在地上,就如铺在沙滩上的红雪点点。沿江村边的路旁,是一排排错落的竹屋,之间以插槿为篱分隔着,时不时可见卖酒的农家。这是一首清婉雅丽,淡泊闲适的即景抒情诗作。烘托出诗人罢相归来的隐居闲适的生活。

晚唐诗人温庭筠有一首状物非常细腻的《苦楝花》诗:“院里莺歌歇,墙头蝶舞孤。天香薰羽葆,宫紫晕流苏。晻暧迷青琐,氤氲向画图。只应春惜别,留与博山炉”。这首咏苦楝花诗,词藻非常华美,隐隐洋溢着脂粉气。首联“院里莺歌歇,墙头舞蝶孤”,是说苦楝花开是在暮春弥尽,春夏交替、莺歇蝶孤的时节。本来莺与蝶是春天里最为活跃的歌舞精灵,这时也不再唱歌、不再起舞了,春天喧闹的气氛逐渐降下帷幕。但就在此际,苦楝花却开放了。她的形态正如颌联所写“天香熏羽葆,宫紫晕流苏。”楝花飘香,亭亭如帝王出行的罗伞羽盖,那些紫色的花朵又如禁宫悬挂的低垂流苏。这是对宫廷富贵、珠光宝气韵味的追求向往了。颈联更进一步将这种华贵气息扩散开来:“晻暖迷青琐,氤氲向画图。”苦楝花的香气弥漫开来,紫气氤氲,有如云气烟霭弥漫,甚至庭院门窗的彩饰也都为之昏暗不清,犹如一幅仙境图画。诗中最后结句:“只应惜春别,留与博山炉。”暮春楝花开时意味着春尽夏至,让人不禁滋生惜春的惆怅,春天的逝去是无可奈何的,能够做的只是将这芬芳的香气贮藏在博山炉中,以便日后慢慢回味了。

博山炉是香炉的一种,上面刻有图案若海上博山,故而得名。如南朝乐府民歌《西曲歌·杨叛儿》云:“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是女子将情郎比作沉水香,而自己则是盛香水的博山炉。温氏在这里化用其意,表达了其惜春的情怀。

人的心态往往就是这样,对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好时光,总是难舍难分的,充满着欲挽留而不可得的惋惜哀愁,正如朱自清在他的散文《匆匆》中所描写的:“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就是人生吧,美好岁月匆匆而过,倏忽之间,蓦然回首,却空余追忆。

想起苦楝树,忽然就想起那如金的岁月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

梁国德,岭南洪拳名家,广东省社科院国学研究中心理事长,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国日报》《诗刊》《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中华诗词》《诗词百家》《环球日报》《茂名日报》《南方城市周刊》《诗词月刊》《当代诗词》《岭南诗歌》《诗词报》《高凉诗词》《新华在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