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因为很好地解决了王国问题,被后人称为“千古奇谋”。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此千古奇谋有如昙花一现,只在西汉一朝“盛开”过一次后,即销声匿迹,后世历朝历代皆不用此计。这是为何?

真相是,“推恩令”非常不实用,它的最大优点——以不流血的方式彻底解决王国问题确实很好,但往往需要几十年、几代人的时间才能收到成效,且适用条件又无比苛刻……概括起来,“推恩令”至少有3大不可忽视的缺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武帝)

第一大缺点:“推恩令”实施周期太长,等不了也耗不起

通俗地讲,西汉汉武帝时期施行的“推恩令”,是指在诸侯王死时,要将诸侯国的土地分割给他的所有儿子,每个儿子分一份,那么王囯就变小了,就没有力量对抗朝廷了。

可是这个时间周期太长了。如果诸侯国的现任国王还很年轻,只有二十多岁,那得耐心地等30年,40年,50年,甚至是几代人。这么长的时间,谁等得了?

而且在等待的这几十年的时间里,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变故?谁知道诸侯王们在暗中会动些什么歪心思?

以明朝为例,建文帝朱允炆就等不了,他没这个耐心。当朱允炆坐上皇帝宝座,准备削藩时,大臣高巍就建议以“推恩令”软刀子削藩,他说:

今盍师其意,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

非常明确地表明,应采用“推恩令”削藩,而且这一主张得到了户部右侍郎卓敬的贊同。可是却遭到了翰林学士黄子澄和兵部尚书齐泰的强烈反对。黄子澄与齐泰都认为当时诸侯王实力已威胁到朝廷,尤其是燕王朱棣的实力不可小视,并且诸王有联合之趋势,是“燃眉之急”,不能再等。朱允炆也深有同感,所以没有采纳高巍与卓敬的“推恩令”,而悍然发动了武力削藩。

虽然朱允炆的武力削藩失败了,但不等于说他“从快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道理,要知道,朱棣的确是个野心家,他一直在准备夺位。你必须在他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对付他,才有可能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棣)

第二大缺点:“推思令”违背初心,自毁长城

一个国家实行分封制的初衷是什么?我们看看大力推行分封制的西周统治者是怎么说的,《左传》记载,西周分封的目的是:“封建亲戚,以潘屏周”。

意思是说,通过分封制,让同族亲属建立邦国来保卫周天子,说得形象一点,就像是在周天子四周修建万里长城,将周天子围在中间保卫起来。西周是这样的,之后的西汉、西晋、明朝也是这样的。

中国是个大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在古代,在周边少数民族还没有纳入中央政府管理的情况下,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边境地带的守卫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北方,包括东北、西北、正北,居住着强悍无比的匈奴、突厥、蒙古、女真等游牧民族,这里的边防乃重中之重,中原王朝必须派一支力量来驻守。这支力量不仅要强大,而且要忠诚,强大莫过于建立一囯,忠诚莫过于宗室子弟,于是,让宗室子弟去边境建立邦国防范外敌的分封制成为必然。比如西周在东部建立鲁国、齐国,在北部建立晋国、燕国,明初朱元璋命第四子朱棣在北京建立燕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元璋)

可见,分封制之初衷,乃是宗室子弟守边卫国,这是最主要的。可是一旦推行“推恩令”,分封制的这个初衷便没有了。

“推恩令”的实质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就是让诸侯国的每一个儿子都建立国家,结果是国家越来越多,越来越小,小到只有几千人。这样,诸侯国没有对抗中央的实力了,但也没有抵抗外敌的实力了。如此解决问题,付出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

任何制度都有优点和弊端,改革就是要革除弊端而保留优点,而“推恩令”却是直接将优点抹掉,等于自毁长城,直接否定了分封制。这合适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大缺点:“推恩令”适用条件过于苛刻,难以成行

回顾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背景,我们发现,“推恩令”的实施是有前提条件的,没有这些前提条件,“推恩令”根本无法实施。

第一个条件,实力条件,中央实力须大于地方实力,最好是具有压倒的优势,否则再牛的政策,人家不听从,不执行,你又能如何?

汉武帝的“推恩令”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周亚夫平息了“七国之乱”,七国诸侯被周亚夫教训得服服贴贴,认识到自己实力还很不够,只能老老实实听话。所以,“推恩令”一出,他们只好执行。“推恩令”其实是靠强力推行的。这个条件很多朝代并不具备,因为当他们感到王国势力威胁到中央的时候,各王国的实力加起来已经很大,甚至不在中央之下了。

第二个条件,时间条件,要在“王囯实力强大到威胁中央”的时候进行。不威胁到中央,便让它尽守边之责;威胁到中央,便干掉它。这个想法好是好,可这个时间却很尴尬,就像在走钢丝,一个不慎,就会摔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汉初年实行分封制的刘邦)

当初刘邦分封同姓王,是想“巩固王室”,可是时间流逝,40多年后,诸侯王们实力逐增,不仅不能巩固王室,反而威胁到了王室。此时的汉景帝就考虑削藩了。结果,削藩引发“七国之乱”,七个国家联合起来举兵反汉,逼得汉景帝诛杀了提出削藩政策的晁错,又派周亚夫率36位将军与七国军队周旋,终于取胜,度过危机,但国力大减,后悔莫及。可见,在诸侯国实力强大后削藩,风险是很大的。

若把上述两个条件综合起来,便是:要在中央实力大于王囯实力的时候进行,又要在王国实力大到了威胁中央的时候进行。这也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