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步青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步青与妻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步青(左)与老师洼田忠彦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步青先生的三部著作。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文\本刊特约撰稿 王凯

今年是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先生诞辰120周年。苏步青是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他从事数学教育和研究工作70余年,他是复旦大学的老校长,紧抓教学科研,培育师资人才,繁荣校园文化,让复旦实现历史上第二次腾飞。他培养出三代中科院院士和100多位博士生导师,一部中国现当代数学史,离不开苏步青的身影。

乡村长大的孩子

多年以前在浙江一带旅行,我去过温州平阳的苏步青旧居。这是一座典型的浙南民居,为木构平房,大约建于晚清。旧居背靠青山,周边绿树成荫,古藤缠绕;后院有井,水清如镜。1902年9月23日,苏步青就出生在这个山清水秀的美丽地方,父母为其取名“尚龙”,后改为“步青”。

与所有的名人故居差不多,室内陈列着介绍苏步青一生成就的文字和照片,其中有一首诗引人注目:“清溪堪作带,修竹好当鞭。牵起卧牛走,去耕天下田。”这是苏步青少时作的一首言志诗,描述了他当年一边放牛,一边读书的情景。平阳是典型的浙江山水之乡,家家户户都养水牛,苏步青家也不例外,于是孩子便成了牧童。每天清早,苏步青头戴父亲编织的竹斗笠,身穿母亲缝制的粗布衣,赤脚骑上牛背,赶着水牛来到绿意盎然的卧牛山下,流水潺潺的带溪溪边,等牛儿吃饱喝足后,再将它们赶回家。

苏步青放牛回家,路过一家私塾门口,被里面传出的读书声吸引,不由自主地驻足,跟着念了几遍,居然记住了,于是便跟着私塾“读书”,放牛时当作山歌唱。后来父母知道了儿子“偷学”的事,于是勒紧裤腰带将他送进私塾,后来又让他去平阳和温州上学,从此苏步青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

苏步青对数学感兴趣缘于中学时期的一堂数学课,当时的数学老师是一位刚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杨老师,他的第一堂课给苏步青留下了深刻印象。杨老师对同学们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妄图蚕食瓜分中国,科学救国,迫在眉睫。”杨老师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

老师的话让苏步青终生难忘,也让他明白了数学的真正意义和自己身上肩负的历史责任,也正是这堂课,影响了苏步青一生,将他引向了神秘的数学王国。

东渡日本

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深深爱上了数学,并立下“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在学校的教室、校园、宿舍、食堂,到处可见苏步青读书、思考、解题、演算的身影,他总是用毛笔在练习本上工工整整地书写,整个中学期间,他演算了上万道数学题,用过的练习本,叠起来差不多有一人高。

苏步青刻苦钻研的精神被传为美谈,有一次他用20多种方法证明一条几何原理,引起了兼教平面几何的校长洪彦远的注意。洪校长对苏步青说:“好好学习,将来送你到国外留学。”1919年,苏步青以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已到北洋政府教育部供职的洪彦远专门寄来200大洋,资助他到日本留学,并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为中华富强而奋发读书”一语相赠。到日本后,苏步青努力学习,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1924年,又以优异成绩考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师从著名几何学家洼田忠彦先生,正式进入了数学研究领域。

大学毕业后,苏步青免试升入东北帝国大学研究生院学习研究。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苏步青勤奋探索,在日本、美国、欧洲等顶尖数学刊物发表了40多篇微分几何方面的研究论文,开辟了微分几何研究的新领域。这位青年才俊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意,被誉为“东方国度上升起的灿烂的数学明星”,1931年春,苏步青获得东北帝国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在日本留学期间,苏步青还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一位名叫松本米子的日本少女爱上了他。松本米子是东北帝国大学松本教授的女儿,常听父亲夸赞苏步青在数学方面的天赋,两人相识后,松本米子问苏步青为什么会迷上数学这个非常无聊而且枯燥的学科,苏步青回答说:“数学是没有文学艺术有意思,但它作为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你把它和国家联系在一起时,就完全不一样了,我是为了我的国家而喜欢上数学的。”苏步青的回答出乎松本米子的意料,她没有料到爱上数学是因为国家,此后她对苏步青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不久两人便陷入了爱河。后来松本米子随苏步青来到中国,夫妻俩相濡以沫,白头偕老。

到浙大去

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苏步青谢绝了国内外多所大学的高薪聘请,抱着“科学救国”的朴素愿望来到浙江大学任教。苏步青之所以选择当时各方面条件都很差的浙大,与他的浙江老乡和东北帝国大学校友陈建功有很大的关系。陈建功是浙江绍兴人,早年曾在日本留学,获东北帝国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当时他曾约苏步青到浙大任教,苏步青说:“你先回去,我毕业后来。让我们用20年时间,将浙大数学系办成世界第一流的数学系。”

到浙大后,苏步青与陈建功相继开设了多门现代数学基础课程,并且首创了数学讨论班这种学习方式。数学讨论班类似于今天的实验班,对学生要求极高,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要仔细阅读资料,严谨推算,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再进行讨论,否则就会在老师和同学追问下下不来台。这种貌似苛刻的要求,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面抗战爆发后,浙江大学在竺可桢校长带领下踏上了流亡办学的艰苦历程。两年多的时间里,浙大师生辗转浙江、江西、广西、贵州诸省,行程5000余里。由于浙大西迁的路线与中央红军的长征线路大体相同,而落脚点又是对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故后来史家称其为“文军长征”。在抗战爆发和浙大迁校的关键时刻,苏步青接到一封来自日本仙台的电报,岳父松本先生病危,要苏步青夫妇速回日本见最后一面。这本是人之常情,但苏步青为了抗战、学校和学生,决定让妻子一人回国探望,最后由于种种原因,松本米子也未成行。当时浙大西迁,路途遥远,米子又刚刚分娩,需要休养,苏步青只好将妻子安置在平阳乡下,独自踏上了西迁之路。直到1940年暑假,才在竺可桢校长的帮助下,将妻子和孩子接到贵州湄潭团聚。

抗战期间大后方条件艰苦,大学教授也不例外,苏步青家孩子又多,生活更是艰苦,幸亏松本米子勤俭持家,日子才勉强过下去。据苏步青学生回忆,当老师在讲台上画几何图形时,学生们就会看到他衣服上层层叠叠的“梯形、多边形、长方形、三角形”补丁,还有裤子上的“螺旋形曲线”。虽然境况窘迫,但苏步青对数学世界的探索一刻也没有停止,他在湄潭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射影曲线论,当时他们一家栖身一家破庙,其重要著作《射影曲线概论》就是在破庙香案上用暗淡的桐油灯照明完成的。

苏步青在浙大工作生活了20余年,先后担任数学系副教授、教授和系主任,在战火连绵的岁月里,他和同事们共同努力,揭开了中国现代数学发展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