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红楼梦》的人免不了都要回答一个问题:林黛玉和薛宝钗,你喜欢哪一个?

钗黛之争自古就有,而“拥林派”和“拥薛派”数百年来谁也没有说服过谁,只留下话题任由后人讨论。“拥林派”一般来说都是“贬薛”的,这一派的支持者和言论相对较多,他们的观点诸如:

“盖其世故深而揣摩熟,诚非黛玉之所能望也”
“薛氏之热毒本应分讲,热是热中之热,毒是狠毒之毒”
“袭人善事宝玉,宝钗善结袭人,同恶相济,以售其奸”

对《红楼梦》没做过太多研究的读者,或者本就对薛宝钗有好感的读者初读这些文字,恐怕会觉得有失偏颇,甚至觉得冒犯。那么,薛宝钗这样一个能讨得贾府上下喜爱的人物,真的有如此不堪么?如果薛宝钗只是为人处世圆滑了一点,又有什么不好呢?

“珍珠如土金如铁”:

薛宝钗其人与薛氏家族

薛宝钗,本贯金陵人氏,薛家乃当地“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一。薛宝钗幼年丧父,由寡母王氏抚养她和哥哥薛蟠兄妹二人长大。

《红楼梦》中描写薛宝钗的样貌时写道:“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无疑,薛宝钗和林黛玉一样,也是一位美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7版《红楼梦》薛宝钗剧照

说到薛氏家族,薛宝钗一家来到贾府的真正目的,你真的了解么?

薛氏一家的人进京住贾府,乃是紧随林黛玉之后。他们的进京并非因为薛蟠打死了人需要避祸,因为“人命官司一事,他竟视为儿戏”(第四回)。如果说林黛玉投奔贾府是因为丧母,贾母怜惜要接了来照管,原因是很明确的;可是薛家的到来,却就是显得颇为含糊,其缘由就颇像“雾里看花”,需要仔细辨别一番了。按照书上所说,薛家进京的动机有三:

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账,再计新支,——其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

熟悉后面故事情节的人,如果再翻回头来看看,只要略加思索,便会觉得这三条原因都颇有蹊跷之处。先从简单的说起:

第一,若为“算旧账”“计新支”,这生意上的事,本就可以伙计们去办,无劳薛大爷操心(他也不懂),更无须薛氏母女同行。第二,“望亲”一条倒还说得过去,可令人费解的是,哪有这一“望”就数年之久,连儿子结婚也赖在亲戚家不走?若说是留恋都中风光的话,其实更可以到王氏的兄弟家去落脚,这更符合礼数。当然,再简单一点,薛氏本来在都中就“有几处房舍”,薛蟠本来就要住自己的地方,而薛姨妈却执意要住到贾府,并且哄着薛蟠说,先在贾家住下,“再慢慢的着人去收拾”自己的房舍,可是后来却从未提起过此事,这是为什么?第三,说是要送薛宝钗上京“待选”。这可是一件大事,一个大题目,全家进京也就合情理了。但是在薛氏一家于贾府住下后,却未见他们有任何送“选”的行动,也毫无这方面的蛛丝马迹,这“待选”一事是真是假,也就让人费疑猜了。

内容节选自《钗黛之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述疑问确实难回答,想来叫人摸不着头脑,但是看到后面,我们就会知晓薛氏一家此行的重要目的。那就是结亲。

也说“金玉良姻”
——薛宝钗之可“恨”

初看《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薛宝钗是一个落落大方,深谙为人处世之道的女子,虽说有人也许不喜欢到处左右逢源的人,但对薛宝钗来说,能博得贾府众人的喜爱,尤其是贾母和王夫人的喜爱,个人的好恶,尤其是不那么重要的人的好恶,又算什么呢?

对待“边缘人”

薛宝钗的难得之处是,她的所有“技巧”和“手段”不仅频频用在贾府上层的奶奶小姐们之间,而且没有忘记下层人物,最令人讶异的是她对赵姨娘母子的示好。薛蟠从江南带回一批土特产和小玩意儿,薛宝钗将它们一份一份送往各处,连贾环处也一样送到。于是大家一向不愿理睬她的赵姨娘高兴地称赞薛宝钗:“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

说到底,薛宝钗在贾府只是一个客人,同样身份的还有林黛玉、史湘云以及后来的薛宝琴、邢岫烟等等,为何薛宝钗作为衣食无忧、优裕有余的富家女儿还要如此费功夫讨好众人呢?

如果你也曾被薛宝钗对众人的体贴、周到打动过,或许,你还记得金钏儿被王夫人打骂后跳井时她如何安慰王夫人吗?

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约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在薛宝钗说这一段“安慰”的话前,王夫人已经告诉她事情的来龙去脉,仍能说出这一番话,未免和之前示好赵姨娘判若两人,显得冷漠无情。

滴翠亭事件

除了为人处世的圆滑让读者对薛宝钗加以诟病之外,另一处则是薛宝钗在滴翠亭对黛玉的“嫁祸”。

滴翠亭扑蝶一段的描写十分精彩,薛宝钗可爱女儿的形象跃然纸上,但是后来发生的一幕却让众读者纷纷为黛玉鸣不平。

起因是薛宝钗无意间听到宝玉房中两个丫头的悄悄话,有关贾芸捡了红儿手帕的情事。宝钗听到后觉得没趣,却进退两难,于是想了个“金蝉脱壳”的办法:

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那亭内的红玉、坠儿刚一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人都唬怔了。宝钗反向她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哪里了?”坠儿道:“何曾见林姑娘了?”宝钗道:“我才在河那边看着她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的唬她一跳,还没有走到跟前,她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别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是又钻在那山子洞里去。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她二人是怎样。

这一段的动作描写也非常精彩,作者用了三处“一面……一面……”把宝钗的小心谨慎和如此逼真的伪装表现得淋漓尽致,可是却委屈了局外人黛玉。后面红玉还道:“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

不管宝钗此处对黛玉的“嫁祸”是有心还是无意,都让人对宝钗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金蝉脱壳”一计无疑也暴露了薛宝钗平时那些“见不得人”的小心思。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薛宝钗在第七十回写下的柳絮词《临江仙》,诗为心声,薛宝钗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女子,“上青云”之路想来就是找到一个好婆家,然后终此一生。所以,她唯有把希望寄托在“金玉良姻”上,并自然地进一步寄托在贾宝玉的功名富贵之上,才有可能获得“戴珠冠、披凤袄”的荣耀。

正因为有这样的目标,所以她才一而再、再而三,苦口婆心劝导贾宝玉要留意“仕途经济”,而她也因此屡遭难堪,却又坚持不懈。

作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薛宝钗或许没什么错;面对婚姻和爱情,为了利益选择婚姻也不羞耻。但《红楼梦》作为一部描写人间百态的文学名著,我们阅读也无非想看到复杂的人心和社会中,有那么一点纯洁和高尚的东西存在,黛玉的自洁是,宝黛的爱情也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钗黛之辨》是著名红学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曾扬华的代表作。曾扬华教授出入清代考据学,又以自成一家的态度,对红学第一大公案这一论题进行的辨析,为《红楼梦》人物论的进一步拓展,树立了又一种可取的典范。

对钗黛的辨析贯穿了《红楼梦》研究的整个历程,但从未有人将此论题作一个全面系统的考察与分析。曾扬华教授思考二十年,在《钗黛之辨》一书中,把“钗黛优劣”辨析得更加系统化、细密化,有首创之功。

书中重点写钗、黛二人,但又涉及全书所有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并与全书人物联系起来,更加充分而丰富,系统而深刻,其中不少评论与阐述足以矫正时论之弊。

《钗黛之辨》既可为古代小说研究者尤其红学爱好者的研究提供参考,又可作为初级读者阅读《红楼梦》的入门及拓展读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扬华

江西泰和人,1935年出生, 1959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直至退休。出版《〈红楼梦〉新探》《漫步大观园》《〈红楼梦〉引论》《钗黛之辨》《末世悲歌红楼梦》等著作。与人合作有《〈红楼梦〉校注》《〈西游记〉校注》及其他著作数种。曾任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现任《红楼梦学刊》编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