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功盖千秋无伦比,恩泽万代有人夸。"提起秦基伟来或许大家并不陌生,作为一名开国功勋,秦基伟可谓是劳苦功高,为了新中国做了许多的贡献,历经多场有名的战役。
传奇的一生
早年从家乡湖北红安出来投奔革命,说来也是奇怪,或许是他比较幸运,当年同村的跟他一起参军的有七十多人,但是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了。当年红军长征的时候秦基伟也是一名师长,但是后来在河西走廊打战役的时候,突围的时候被敌军俘虏了,后来逮到机会趁机逃脱,自己一个人一路走到陕北与红军会合。
1955年,秦基伟因为劳苦功高而被授予中将军衔。1984年阅兵的时候,秦基伟被任命为阅兵总指挥,在发言的时候带着一口浓郁的湖北腔向小平同志作汇报。后来军衔恢复了,秦基伟被任命为国防部部长。
2011年上映了一部由安战军导演的电影《惊沙》,是一部描写西路军悲壮征程的作品。而秦基伟就是这部影片中的主角,扮演他这个角色的演员可以说是将秦基伟这个人物饰演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影片的结尾,秦基伟向小平同志的那次敬礼,简直可以说是令人动容。
为人"不怕掉底子"
"掉底子"是一个湖北方言,大概意思就是出丑、丢人、丢面子。身为一名湖北人,秦基伟曾是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的司令员,当他刚刚带领这支地方武装的时候,这支部队可以说是什么都没有,于是他就告诫同志们说:"我们不行就是不行嘛,从来不怕掉底子。不行就要拼命学习,拼命地干。"
秦基伟从一个普通战士到国防部长或许靠的就是这种"不怕掉底子"的精神,正如孔老夫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这种走到哪学到哪的精神,不耻下问方才成就了秦基伟,这样的人也值得我们当代所有人对其进行学习。
当年由于第九纵队组建的比较晚了些,所以所配有的装备也是比较简陋,整个纵队只有9门轻型火炮,这个装备排行在当时的地区只能排上末流,所以一般也只能充当配角。
秦基伟曾感慨地说"那时主力纵队送给我们几杆缴获富余的枪支,或几卷电话线什么的,都高兴得屁颠颠的。"
但是也许正是秦基伟经常跟战士们提到要"不怕掉底子",虚心求学、奋起直追,取长补短,哪个部队哪个方面优秀就向他们学习,正如孔子所说的不耻下问,指挥有方就学你指挥,作战给力就学你作战,甚至是礼貌礼仪都向别的部队请教;当年援朝的时候,这支部队保持了"不怕掉底子"的精神,从各个部队进行学习,所以他们很好地适应了当地的环境,并且成功成为了主力部队。
小平同志曾表扬说:"经过大别山斗争,二野受到了削弱。只有秦基伟的九纵,你们那一坨,保持兴盛的旺气。"
秦基伟带兵打仗26年,在战争实践中总结的部队优良传统是四句话:艰苦奋斗、英勇顽强、团结友爱、好学上进。他说自己能够从一个战士成长为将军,并且带领部队不断发展壮大,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好学上进"。如今,这些传统和精神,已经深深融进了部队官兵的血脉,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军人出身的亲家
由于战争的原因,杨成武和秦基伟当时是互不相识。在红军的时候,两人所处的部队就有所不同,到了抗战时期,虽然两个人都在华北任职,但是杨成武是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的司令;而秦基伟则是太行分区的司令,所处地方不同自然就不相识。甚至到了解放战争和援朝战争的时候,两人还是处于不同的地方。两人当了几十年的兵,但是或许只互相听说过对方的名号,而不知其人。
所以说,或许这就是缘分,原本互不交集的两家最后走到了一起,双方的子女也是自由恋爱相识的,也许都是军旅之家更有共同语言吧。
杨成武本人在军中也是身任要职,1955被授上将军衔。他的三个孩子也相当出色。大儿子杨东明,也就是秦将军的女婿,受到父亲的影响,也加入部队,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参军以后,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从空军副营长一路当到空军中将。
杨成武有个女儿叫杨俊生,在当时也是一名大学生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之后也加入部队,被分配到第二炮兵司令部。1983年夏,经聂荣臻元帅推荐,调进武警总部工作,之后她成为了武警部队的第一名女将军。
杨成武的小儿子杨东胜,参军之后,也在其姐姐呆过的第二炮兵司令部的科技部门工作,之后也被授予了少将军衔。而秦基伟的两个儿子秦卫江和秦天现在也均为中将军衔。
不管是杨成武一家还是秦基伟一家,两家不管是老一辈还是子女都将自己的一生奉献到军旅生涯之中,他们都是优秀的军人,也是中国不可或缺的优秀军官。或许这就是所谓的门当户对吧,两位为祖国作出杰出贡献的将军结成亲家,也是一种缘分,是对这两位奉献了一辈子的老将军的一种犒劳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