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创金谷项目一期工程目前正在加速推进中。
这是一座蒸蒸日上的城。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骨架”逐步延展、楼宇经济升级壮大、市政功能持续完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智慧城市”应用广泛……十年间,潍坊这片热土不断升级,拓展版图、谱写繁华、涵养雄心,刻画下城市战略布局的全新维度。
01
城市规划:
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跃上更高发展层级
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先手棋。城市建设是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和重要载体,城市规划是一座城市建设的“灯塔”和前进的“航标”。
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构建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新格局。根据《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关于全面开展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要求,2019年起全面启动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着手构建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构建安全和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
时势造城。我市强化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引领,聚焦支撑“万亿城市、二线城市、30强城市”的发展目标,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我市全力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形成新一轮阶段性规划成果,为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品质城市提供强力支撑。
——坚持底线思维,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我市依据国家、省市部署要求,严格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合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线”,确保城市发展主要方向的战略空间以及近期重大重点项目的落地空间。
——面向区域统筹,优化市域空间结构。构建“集聚十字轴,优化三阶梯、统筹都市区,做强中心城”的总体城市架构。按经济地理格局,沿东西向济青发展轴发展,支撑山东脊梁;沿南北向山海轴发展,引领南北山海水系交通复合的新时代特色;按自然地理格局,考虑三个阶梯及人类活动方式,划分为南部浅山休闲带、中部农耕特色带、北部莱州湾海岸带,划定不同保护利用要求。
——做强潍坊主城区,提高城市能级。构建居民可感知的组团式多中心城市;完善主城区交通框架,与快速通道体系连接的国省道适时开展快速化改造,实现“高快互联”,在宝通街快速路建成的基础上,推动快速路系统建设,形成全市居民对活力城区范围共识;沿交通、绿地和通风廊道构建生态空间结构,提高居民可达性,将城市周边林地、耕地以绿楔嵌入城区。
城市风貌是一个城市在历史积淀过程中形成的个性特征,也显示了城市的综合实力,我市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城市发展,以多层级城市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推进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全覆盖,着重编制《潍坊乐道院历史文化片区城市设计》等方案,为潍坊构建品质城市特色风貌提供规划支撑。
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空间类专项规划目录清单管理工作体制,统筹开展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军事设施以及生态环境、文物保护等专项规划编制,并将涉及空间需求的专项规划上图入库,实现“一张图”管理。
科学的城市规划赋予了城市成长的智慧。明确城市形态轮廓,加强水网绿地、建筑景观、文化特色等风貌要素的引导控制,划定城市重点风貌管控区域,落实管控措施……通过对全域国土空间格局进行系统性的整合重塑,我市对建立战略导向更突出、发展脉络更清晰、功能组合更有机、空间意象更生动的整体空间结构,提出行之有效的整体设计原则和构思。
02
城市更新:
再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家门口的运动场地变多了、街角的公园更美了、多年的断头路打通了……近年来,市民看到发生在身边的可喜变化越来越多,获得感也越来越强。
推进城市更新建设,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也是一项基础工程、发展工程。去年,潍坊从130多个申报城市中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抢抓新一轮城市更新发展机遇,提升城市功能、激发城市活力、改善人居环境、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潍坊跃上新“赛道”。
“新赛道”有新“打法”,我市以“争创”为抓手,重点从生态格局优化、历史文化传承、宜居品质提升、特色魅力彰显、交通系统整治、安全韧性保障等六个方面开展试点、探索经验,牵头建立“1+N”城市更新政策体系,谋划城市更新重点项目156个,计划总投资3722.4亿元。
争创全国首批、省内唯一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获中央奖补资金9亿元。将海绵理念融入工程项目管控各个环节,强化绿地、道路、建筑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功能,有效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消减径流污染负荷,缓解水资源压力。去年以来开工建设海绵城市示范项目265个,总投资42.6亿元,其中已完工37个,完成投资13.3亿元,全面打造北方缺水地区雨源型河流平原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
争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项目城市,获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9亿元。锚定“双碳”目标,从顶层设计、科学改造、工程建设、宣传教育四个方面着力,摸清3.7亿平方米既有建筑冬季取暖现状,以供定改、先立后破,因地制宜科学选择清洁取暖改造方式,实现整村推进、整片提升。2021年高质量完成清洁取暖改造农村20.95万户、城市74.27万平方米,让群众彻底告别烟熏火燎、柴火炭灰。
坚持有机更新,做好特色保护,结合潍坊实际,我市在加强城市功能提升、补齐城市短板中不断增强城市活力,持续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让城市更新真正融入社会发展、惠及百姓万家。
——寒亭区打造潍坊向北向海发展的主脊梁。渤海路城市更新片区项目北起运河,南至青银高速,以集聚智慧的数字产业高地、承载梦想的画乡景观中轴为目标,以培育产业、提升风貌、优化交通、激活街区为核心策略,立足优功能、优景观、优风貌、优交通、塑场景“四优一塑造”,串联潍坊北部各重要功能组团。
——高新区汶泉片区城市更新项目着力打造“国际动力城”城市新名片。城市更新就是产业更新,高新区按照“政府主导、公司化运营、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以潍柴动力、福田汽车、航空航天产业园等产业研发及配套为支撑,对片区内旧村址拆迁、生态环境改造、产业布局、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商业及住宅开发进行整体布局,对汶泉片区全域进行“留、改、拆、建”,带动片区活力。
——奎文区传承历史文化,留住城市记忆,将1532文化产业园列为“十二大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打造年轻时尚消费聚集区,形成“规模升级、人气升级、品质升级”的年轻人社交集聚地。
03
城市管理:
于细微处见功夫
10月7日,在经济区民主街的一家商铺前,店主看着门口马路上刚修好的井盖,获得感满满:“过去一个井盖损坏,从发现到修缮完毕,可能需要几天时间,影响我们做生意;现在,网格监督员从上报到解决反馈,整个过程只要一两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
一个“小变化”诠释了一个“硬道理”: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
城市的核心在人,解决好群众的衣食住行问题,是城市管理的内在取向;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舒心,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标尺。“城市管理工作是服务百姓的‘一线阵地’,与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群众的立场和角度去想问题、干工作,从解决百姓生活的身边事入手,厚植为民情怀,坚持精准发力,用心用情提升群众满意度,把所承担的每一项民生实事都办实办好、办到百姓心坎里,让群众感受到市委、市政府的温暖。”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马冰这样说。
些许小事连着偌大民生。对于城市来说,建设与管理,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以“为人民管理城市”为己任,我市相继实施惠民工程、民心项目让城市管理更有温度,使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成色更足。
——推动“口袋公园”建设把公园建在群众家门口。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口袋公园”建设作为民生实事,持续抓、不放松,全市累计建成879处口袋公园,为群众提供休闲健身好去处。今年,市城管局把口袋公园建设作为“公园城市建设三年行动”的主抓手,明确了再建121处口袋公园目标,将我市打造成为口袋公园“千园城市”。
——筹建遮阳挡雨棚,让群众免受日晒雨淋。在中心城区人流密集路口和学校、幼儿园家长接送处安装设置179处遮阳棚,为市民提供遮阳避雨空间。
——加强市政管理,出台“提高环卫工人待遇21条措施”;从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序化五个方面提升全市146个城市出入口,扮靓“城市门户”;开展市政设施体检,排查市政道路、城市桥梁、照明路灯、检查井盖等市政设施隐患,维护群众“脚下安全”;推动“城管进社区”“城管开放日”“城管执法巡回岗”活动,累计解答各类城市管理问题5000余件,以城市管理“进”的小切口,促进民生服务“质”的大提升,构建共建共管共享城市治理新格局。
——探索实践“智慧平台+”城市管理新模式,实现“大城智管、大城细管、大城众管”的目标,让城市管理更加“耳聪目明”。
——“网格管理”让城市问题无所遁形。我市将城区划分成20936个单元网格、351个巡查网格和53个监督网格,为城区96万余个城市设施普查确权建档。大到桥梁、公共厕所、雕塑,小到行道树、垃圾箱、路灯、窨井盖,每一个城市“部件”都被赋予唯一的16位数字编码,部件名称、位置、现状图片和责任单位等信息都呈现在一张地图,并定位到单元网格中,实行“身份证”式管理,明确了责任主体,打造了“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市区180名城市网格监督员按照统一的网格监督标准,对发现道路破损、路灯不亮、占道经营等城市管理问题及时采集,并通过“城管通”手机上报,大量城市管理问题被他们及时主动发现,解决在了市民诉求之前。
推行城市管理问题网格化处置,按照行政区划,将市、区、街办、社区的城管工作力量整合到一张网中,实现小事解决在网格内,大事解决在区域内,变“小城管”为“大城管”,逐步将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延伸。
一桩桩、一件件切实管用的城市管理办法背后,是“像绣花一样搞好城市管理”的潜功,是政策善意和人文关怀,十年弹指间,城市的日新月异、向上拔节,就在细微处见功夫、见质量、见情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