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指哪我就能打哪,保证丝毫不差。”年轻的女研究员魏诗卉霸气宣布。

至此,美国武器评论员们再也没人敢说:中国导弹是瞎猫抓着死耗子,仅凭运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突飞猛进的中国导弹实力,让美国人眼红不已,他们想用500万美元和各种诱人的条件挖走魏诗卉

但魏诗卉对着美国翻了翻白眼:“侮辱谁呢?我是中国人!”

魏诗卉1978年出生在山东的军人世家,她的从军报国梦,离不开家人潜移默化的熏陶。

魏诗卉的外公杨云卿是我国建筑设计领域的专家。他用自己专业的建筑设计知识,为我国西北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此,他还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接见。

魏诗卉的爸爸则是一名空军飞行员,从小就给她讲身边战友们的英勇事迹,在爸爸的耳濡目染下小魏诗卉开始有了军营梦,对军营有了向往。

上学时,魏诗卉的成绩很是优异,她的逻辑思维比大多数男生都要好。在别的女生眼中,数理化简直就是“拦路虎”,但魏诗卉却觉得“很有趣”。

高中毕业后,魏诗卉没有一丝犹豫,直接报考大连舰艇学院。那一年,即便大连舰艇学院只招收区区两名女生,魏诗卉也以优异的成绩成功地被测绘专业录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可不要以为这是一所普通的学校,这所学校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校,1949年创立。1986年改为大连舰艇学院,是全军211工程重点建设学院。

大学毕业后,魏诗卉接着攻读本校的军事运筹学研究生。

在一次观摩学习时,魏诗卉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了导弹。眼前的导弹部件工艺精致,浑身散发出来的神秘气息让魏诗卉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兴奋。

有老师看到魏诗卉这么感兴趣,便走过来对她说:“这些可不是普通的零件,每一个部件都有它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未来,这些部件很可能会成为战略导弹腾飞的倍增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诗卉听着老师的讲述,看着精密的零件,她觉得有一种力量在吸引着她,似乎她就是为这个而生的。魏诗卉深深地着迷了,她认为自己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有责任也有义务发展我国的导弹事业。

也是从这一天起,魏诗卉与核导弹便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她用手细细地抚摸着这些部件,她渴望能够更加接近导弹,渴望能走上更高的平台。

也正是这一股子的信念,让魏诗卉毅然决然的跨学院跨专业报考了火箭军工程大学导弹制导与控制专业的博士。

因为之前魏诗卉读的是海军的专业,这次为了梦想而报考的却是炮兵的专业。这对当时的魏诗卉来说压力也是非常大的。不过魏诗卉凭借自身的满腔热血,优异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整日废寝忘食,努力备考,如愿考取了博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诗卉博士毕业后进入了中国火箭军研究院,成为了中国知名导弹专家肖龙旭团队中的一员,实现了她想成为祖国导弹事业上“一颗零件”的夙愿。

进入肖龙旭导师的研发团队后,魏诗卉迎来了她工作中的第一个课题:精准度评定。

在评定时,前期进展得挺顺利,到某算法时却迟迟找不到解决方案,魏诗卉被绊住了。

又一个深夜,疲惫的魏诗卉站起身在书房里来回踱步思索着,余光瞟到了从前的教科书,灵光乍现,她怎么就没想到跟自己大学所学的运筹学结合一下呢?

于是她另辟蹊径,没有按照以前的评定方式,而是通过研制定型为基础,对配合抽检和发射数据进行评定。

这种方法虽然颠覆了以往的认知,但在专家的检测下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这种评定方法也荣获了我国科技进步二等奖。

人生的第一个课题就能获奖,这注定魏诗卉的未来不会平凡。

魏诗卉的思想十分跳脱,根本不按套路出牌,她十分喜欢打破固有思维,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一些难题,而大多数时候,她的方式又恰恰是正确的。

有一次,魏诗卉在执行任务时,发现了导弹的一个关键器件寿命很短,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

魏诗卉赶紧把这一发现上报给领导,这才知道50年前就有前辈发现了这个问题。这以后大家一直孜孜不倦地在想办法破解,却一直没能找到办法。

魏诗卉暗下决心,一定要解决这个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魏诗卉不顾自己孕期挺着个大肚子,不断地在实验室和多家科研院所之间奔波调研走访着。

一天,魏诗卉一忙就到了夜里两点,外面大雪纷飞,她行动很是不便,回到家时身上已满是雪花。妈妈看见她这个“风雪夜归人”时,心疼地埋怨道:“都快当妈的人了,差不多就行了,别太要强了,你现在不光是你自己了,还有孩子呢。”

但是,魏诗卉怎么放得下自己热爱的科研事业呢,第二天依旧又四处奔波着。

经过3个多月的奋战,魏诗卉跳出了现有研究成果的思维模式,研究出了一套全新的理念和做法,成功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研制思路和前瞻性的模型算法。

魏诗卉走出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成功解决了困扰了导弹性能50多年的难题,优化了这个器件的使用寿命,并强化了其性能,对部队提升战斗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这一年,魏诗卉只有33岁。

魏诗卉多年如一日、兢兢业业的业务素养和能力,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研究院的领导开始对魏诗卉委以重任,安排她负责火箭军制导系统的研制与监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是说,从导弹武器的诞生到退役,整个过程魏诗卉都要全程参与。

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整个研制过程中,魏诗卉团队要做很多的实验,要和很多的工业部门沟通,而且还要在靶场和实验室之间来回奔赴,把关技术,排除故障。

有一次,为了获得一手的数据,在导弹发射的研究场里,魏诗卉竟然不顾规定,冒着生命危险,直接跑到距离发射点不到100米的地方观测。

不仅如此,魏诗卉还经常去部队里调研,看一下实际装备当中战士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以求更新出最实用的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导弹不能和制导相匹配,就做不到指哪打哪的精准打击,那导弹威力再大也不过是个花架子,发挥不出它应有的作用来。而这一问题一直是魏诗卉团队想要去解决的。

由于魏诗卉所研究的这些课题过于复杂,如果问题堆积只会让各个环节更加错乱,所以魏诗卉要求团队:当天问题当天解决。

可是,往往团队出现问题的时候已经是凌晨12点左右了,这就导致团队经常会为了解决临时出现的问题而在加班中再加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魏诗卉干脆把铺盖搬到了实验室,吃住都在那里,以实验室为家,把工作效率拉到了最高。

付出总会有回报,经过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她的团队终于研制出了新型的制导系统,大大提高了我国导弹的精度。

我国的东风导弹配上这种新型的制导系统,可谓是双剑合璧,天下无敌。而美国本来就怕东风系列导弹,这次制导系统的更新,更让美国害怕和眼红。

为此,美国方面多次邀请魏诗卉赴美工作,只要她答应,美国方面会给她500万美元的奖励,还会满足她在美国的所有要求。

除了美国,其他很多国家也先后向魏诗卉抛出了橄榄枝,希望她加入自己的阵营,但都被她断然拒绝了。她说:“我是中国人,只想为祖国做贡献。”

魏诗卉从2002年加入火箭军至今已经有19年之久,多年的艰苦奋战让仅有43岁的她在国防发明方面拥有了26项专利技术。

2019年4月29日,“第15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典礼上魏诗卉身着戎装,在一排身着黑色正装的女科研人员中,显得格外的英姿飒爽。

如今,人们都称魏诗卉为“火箭军超女”、“导弹女神”。

因为有魏诗卉那样的科学家们“拼命三娘”一般的付出,才让那些对我国虎视眈眈的人们,望而却步,我国也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昂首挺胸,面对威胁毫不示弱。

为像魏诗卉那样,为了祖国忘我工作的科学家们点赞。

作者:一维

编辑:雪青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