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如今在宁波已很常见。记者 崔引 摄

2013年,宁波市执行国家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从新的起点出发,宁波的空气质量不断改善,2021年的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5.9%,创下了2013年以来的最高数值,较2013年上升20.6个百分点,较2017年提升10.7个百分点。

与数据的变化相映照的是,宁波人看到的“宁波蓝”越来越多,在市民朋友圈里,蓝天白云经常成为刷屏的“爆款”。

十年治理“黑烟车”

从人员上路治理到电子眼全天候抓拍

2012年7月,宁波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中心成立,至今已整整10年。“中心成立不久我就入职了,我感觉与它共同成长的这段岁月,非常温暖且很有意义。”该中心工作人员王巧玲说。

“2012年初,宁波逐步上线了机动车尾气检测站,最早只有4个站点。”王巧玲回忆说,“但发展很快,第二年初,宁波就实现了全覆盖,车主再也不用把车子从宁海、象山等地开到市区来检测。”

发展到现在,我市已经实现了对车辆安全性能、环保排放、营运车辆综合年检的“三合一”检测,机动车排放检测机构多达32家,各类检测线414条,给有车一族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

“由于工作原因,我对拖着黑尾巴的‘黑烟车’特别关注。”王巧玲说,处理关于“黑烟车”的举报是该中心的一项日常工作,不管是一般市民的“随手拍”举报,还是执法人员的“亲眼见”,他们都会一一处理。

“以前我们的处理方式主要是现场执法,靠的是人防——和公安部门联动,天气好的时候,每周要上路执勤三四天,通过便携式烟度仪现场为车辆‘做体检’,常常是出门时干干净净,回来时灰头土脸。”王巧玲说,现在,该中心引入许多“黑科技”手段,再加上不定期地人工道路抽检,构建了“技防+人防”“现场+非现场”的在用车尾气监控执法体系。

比如,宁波建立健全了一套省内独有的公安、交通、生态环境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在全市柴油货车集中的主要路段,布设了56个黑烟抓拍点位,全天候实施电子抓拍。经过电子眼抓拍、后台烟度比对,可以在1秒内判断出目标车辆的尾气排放是否超标。去年开始,还对国Ⅴ及以上标准的重型柴油车接入了OBD远程在线监控,可以实时监控车辆尾气排放情况。

十年记录“蓝天日志”

一部投诉电话从热闹到冷清

郁振伟家住镇海老城区,今年66岁,是镇海绿丝带环保志愿者总队队长,2019年获得过全国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称号。最近十年,他每天观察空气质量,记录“蓝天日志”。

翻阅近几年记下的“蓝天日志”,郁振伟发现,“蓝天”“空气清新”等字眼不断刷屏,空气质量的描述也不断出现“很好”“较好”等词汇。

“2012年,宁波可没这么好的空气质量。”郁振伟说,那一年,针对民生关注热点的环境状况,镇海组织了一支环保志愿者队伍,他当选总队队长,每个队员就是一个移动的“环境监测点”,观察并记录着周边空气环境的动态。

镇海港是煤炭吞吐大港,郁振伟家几百米远的地方就有一个煤炭交易市场,这里也成为他的重要观测点,煤尘和其他扬尘是他关注的重点。

“我们有一个关于环境的投诉电话,以前这个电话很热闹,经常有人投诉。”郁振伟告诉记者,“2019年以后,我们志愿者总队再也没有接到过有关煤灰的投诉。我们现在都是带着很愉悦的心情在记录‘蓝天日志’。”

数说

这十年

2013年以来,我市相继印发实施《宁波市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宁波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4-2017年)》和《宁波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采取强有力的工作举措持续改善大气环境。

2013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开始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5.75,优良率75.3%。2021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25,较2013年下降2.5;优良率95.9%,较2013年上升20.6个百分点。

这其中有三个时间节点值得一提:2018年,宁波市大气环境六项常规污染物浓度限值首次均优于国家二级标准,比原计划提前两年迈入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截至2021年底,已连续4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22年,宁波全域建成“清新空气示范区”。

记者 滕华 通讯员 陈晓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