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主力会师》油画 蔡亮、张自嶷作
《飞夺泸定桥》油画 刘国枢作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长征题材美术创作通过对长征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进行图像建构,塑造英雄形象,记录伟大历史,讴歌长征精神,唤起了大众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共鸣。
一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人物造型必然是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重要元素。一般来说,塑造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的人物,画家并未目睹那段历史,只能通过史料、图片等相关资料对人物原型进行认知和感受,然后运用形象思维典型化处理人物印象,进而展开艺术创作。
长征题材美术作品中的“典型形象”塑造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以人物群组的形式呈现,每个人物都被赋予具体的动作和表情,画家以一定主题来建构人物之间的关系。在这类画作中,人物形象因为体态的明确而被赋予运动感。例如,蔡亮《贫农的儿子》中毛泽东与两位少年形象的塑造。二是人物形象没有太过具体的表情,肢体动作具有古典雕塑的静止性,人物造型被赋予雕塑般的美感,稳定且坚实。例如沈尧伊的《遵义会议》《大渡河十七勇士》。
二
为了提高长征题材美术作品的艺术性,画家会在结合史实的前提下进行创意性想象和构思,尤其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刻画,会选择通过“戏剧性情节”的塑造,实现图像叙事的创作目的。绘画创作中的“戏剧性情节”塑造,首先要求通过对画面人物和情境的设计,将事件(时间)转换为平面化的图像(空间),同时要求平面化图像所定格的瞬间能够揭示事件的过程与高潮。用艺术理论家莱辛的话说,就是挑选全部动作中“最耐人寻味、最富于想象力的那一片刻”。
红军长征途中很多重要战斗、战役、重大事件等都被画家采用戏剧性情节叙事的方式进行画面呈现,塑造出诸多形象化的伟大时刻,带给观众仿佛置身现场的真实感。如刘国枢的《飞夺泸定桥》,蔡亮、张自嶷的《三大主力会师》,孙向阳的《四渡赤水》,全山石的《娄山关》,晏阳、李武的《智夺腊子口》等。这些画作体现了画家对于长征中历史事件、人物形象的理解与想象,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不同时代对长征历史事件与情节的艺术阐释与塑造。
三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长征经历了重重磨难。长征途中的这些场景和地点,承载着红军官兵的战斗历程与革命精神,成为画家表现长征精神的重要素材和对象。
长征题材美术创作中的经典场景叙事,其突出之处在于能够情境式还原长征中的事件和人物。创作者可以依托湘江、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雪山、草地这样的宏大场景展开艺术构思,或是通过具体的历史文物、标志性建筑等进行叙事。例如,艾中信创作的油画《红军过雪山》,恢弘再现了红军在风雪肆虐、冰坡险峻的夹金山艰难行军的场面。红军在雪山之中宛若一个个渺小的剪影,但依然不屈不挠地英勇向前。这既展现出雪山的高寒苍凉,更衬托出红军官兵英勇无畏的革命意志。由戴士和创作的油画《瑞金叶坪毛泽东居所书桌》、孙逊创作的油画《堂屋——红军长征苟坝会议会址》等,画面的动人之处则在于细节和真实。
长征题材美术创作树立了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不朽丰碑。这些图像在完成“叙事”的前提之下并未丢掉“表意”的功能。作品中的典型长征人物、关键历史节点以及宏大长征场景,都使观众生动感受到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
来源:解放军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