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萱、张慧瑜

近期,由宁海强导演,刘烨、韩雪、林永健主演的《钢铁意志》上线国庆档。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本片将镜头对准“共和国长子”——东北重工业基地的鞍山钢铁厂,讲述了从解放军接管钢厂到成功炼出第一炉钢全面开展“一五计划”的故事。八一电影厂科班出身的导演宁海强一直深耕主旋律电影,从处女作《弹道无痕》到《百团大战》《歼十出击》《长津湖》等献礼片,本身就在军事题材的主旋律电影制作中颇有造诣。但此次他却将镜头从军人转向工人,去展现新中国建设的特殊历史时期,鞍山钢铁厂的工人群体的奋斗故事。

军人与工人:不断深化的工人身份认同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人阶级就已经在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和劳动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走在革命的最前列,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人阶级更是以主人翁的姿态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出激昂的英雄气概和劳动热情。

影片主人公赵铁池根据组织安排,在粉碎东北国民党残部边撤离边炸毁鞍钢厂区计划之后,担任鞍山钢厂厂长,面对百废待兴的工业厂区,开始组织全厂工人进行钢铁复产工作。在影片的前后——保护工厂和恢复生产——两条叙事线索中,主角本身的身份角色也在发生转换。从战斗英雄到钢铁工人,不仅只是衣着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应对这一新身份所带来的新挑战和自己的身份认同的问题。

在面对“一个家庭的铁凑一起都不够打一把菜刀”的年代,在面对国民党组织筹备三年都没有成功炼出铁水的厂区,在面对被帝国主义关键技术“卡脖子”的困境,赵铁池立下一定炼出钢铁的军令状并带领钢厂工人开始艰难突围。影片矛盾冲突较为集中地出现在了对于“工人”这一身份的认同问题,不论是周刚为代表的工人对于“你们工人就是做苦力的”这一论断与专家的冲突,还是赵铁池多次想返回战场却面对“再也回不去连队”这一现实困境的内心挣扎,都把工人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之下对于自身身份定位的迷茫感进行了生动刻画。

但当成功炼出第一炉铁水打破国民党三年以来的技术困境,当新中国的第一枚钢铁材质的国徽在天安门城楼出现,当中国自产的钢铁在朝鲜战场发挥作用的时候,关于钢铁工人这一共同体的认同感其实早已蕴含其中,在三次唱响的“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歌声中,工人群体的认同感和钢铁意志或许已经有了现实的更加深刻的答案。钢铁能够成为一个时代的回忆,或许正是因为钢铁制造过程中的筚路蓝缕,以及在时代中默默奋斗的无数钢铁工人。

个人与集体:个人成长嵌入国家发展

长期以来,东北工业题材电影一直作为一种构建国家主体形象和民族核心认同的方式,在个人形象和国家形象的同构中形成主旋律叙事。影片对焦“共和国长子”鞍钢钢厂,讲述了三段令人热血沸腾的故事:从战斗英雄变成钢铁工人的赵铁池带领工人炼出第一炉钢的奋斗史;以孟泰和王崇伦为代表的鞍钢工人通过技术革新提升钢铁品质的创新史;鞍钢为共和国输送钢铁的同时也为全国各地输送技术专家和熟练工人支援共和国工业建设的奉献史。影片不仅是中国成为钢铁大国的工业记录史,同时也是一部钢铁人的成长史。

影片通过全景式的呈现,带领观众了解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人阶级支援国家建设的历史,展现了新中国建设初期为祖国的钢铁事业默默奋斗和坚守的钢铁人故事,他们尽管在身份和角色上有所差异,但都把个人的成长嵌入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历程中去。影片开头赵铁池泪别连队奔赴鞍钢接受新的建设任务;孟泰师傅为了支持技术专家宰了家里女儿用野草喂养的野猪给专家加餐;王崇伦夜以继日地进行技术革新生产朝鲜战场上需要的钢铁和副油箱拉杆,以及在历史叙事中常见的“沉默的大多数”——人民群众,在钢厂复产的开始捐出家里的钢铁零件支援建设……所有的钢铁人都把个人的生活与情感跟民族国家紧密相连,在生产出第一炉铁水时反复唱响的《咱们工人有力量》中,形成民族国家共同体的认同,更紧密地把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建设想嵌合。

工业与国家:用钢铁铸就国家建设的脊梁

新中国的工业化是一段让人感到自豪的振兴史,而钢铁也是一个时代的回忆。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钢铁是工业的脊梁,民生的咽喉,电影《钢铁意志》聚焦于百废待兴的鞍钢厂区,把镜头对准炼出第一炉钢的任务和解放这片厂区的战斗英雄赵铁池,从钢铁工人成长历程的叙事中展现新中国工业成长的历史。电影的时间背景设置在1949年年初新中国成立前夕,解放军在南下进攻北平之前率先攻破了沈阳、鞍山并接管了被日本关东军破坏的鞍山钢铁厂,千疮百孔的工业基地上的生产力几乎为零,作为对解放事业和未来国防事业极端重要的战略物资,恢复钢铁生产的需求已迫在眉睫。

作为一种独特的视听语言,影片充分利用视觉冲击在叙事中的情感渲染力,把工业发展与国家建设之间的关系更为直接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导演借孟泰师傅在朝鲜战场的慰问活动与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巧妙连接——全面机械化武装的美军和主要依靠步兵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之间在武器装备水平的悬殊对比,以极为直观的画面进行呈现,对观众而言,又可以与《长津湖》《狙击手》等影片内容相互补充,从而大大增强了对观众的视觉冲击力,更加直观地感受当时特殊历史语境下工业生产力对国家政权维护及国家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钢厂总经理在办公室吼出,“他们在用钢铁欺负我们,炼好钢,他们打过来多少炮弹,就加倍打回去,彻底打垮它!”这句话也是无数钢铁工人的心声。朝鲜战场上的困境和同胞的鲜血激励着无数钢铁工人继续投身于祖国的钢铁建设中,有劳动模范孟泰,有技术大拿王崇伦,有工程师孙雪飞,还有钢厂里默默奋斗的无数钢铁工人,他们为中国战斗机制造的副油箱拉杆,也帮助志愿军飞行员打下了美国的王牌飞行员……这些情节虽然没有直接在银幕上呈现,却也是银幕之外不可或缺的叙事链接。

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电影极具传播力和影响力,其社会实践的意义不言而喻,主旋律电影要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中国故事”的重要主角之一的工人必然不能缺席,用电影镜头来记录工人阶级的成长历程,在某种意义上本身就是在记录新中国的成长,在反映社会的进步历程,因而这部主旋律电影本身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