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简介

老年精神病学科成立于1999年,目前开放床位183张,省内成立最早,省内规模最大。目前由老年精神科病房、老年专家门诊、记忆门诊组成。学科专业特色鲜明、业务技术精湛、服务能力突出。2011年、2015年、2017年、2019年被评为青岛市重点学科。2015年被评为青岛市敬老文明号,2018年被评为山东省敬老文明号,2019年评为青岛市工人先锋号,2020年被评为全国敬老文明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年精神病学科以“服务患者”为宗旨,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以“一流工作、一流服务、一流业绩”创“一流团队”。通过请国内外专家来院培训,派医生外出学习,不断提高诊治水平,使老年精神障碍治愈率逐渐提高,20年来让数以万计的患者远离病痛,回归家庭。发表SCI、中华级、国家级文章100余篇,积极参与教学工作。“优护理、促康复”,护理服务不断精细化。开展了 “医护暖万家”、“告别忧郁”等系列活动,开展了“心理讲堂”,为老人及家属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学科临床、科研、教学齐头并进,学科影响力日益增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科特色

老年精神病学科主要治疗老年情感障碍、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精神分裂症等疾病。采用药物、物理、心理等综合治疗模式,配备经颅磁刺激治疗仪、神经电刺激治疗器,无痛、无创、安全、有效,在治疗老年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方面有突出的优势。开展针对老年人的个体和团体心理治疗,助力老人恢复心身健康。

通过20余年的努力,形成了老年情感障碍诊治优化方案,建立了预防、治疗、康复体系。规范了老年痴呆的诊疗流程,为多学科综合诊治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思路。由临床到基础再到临床开展研究,探讨抑郁症发病机制,探索更优治疗方案,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及再住院率。与北大六院合作开展老年痴呆社区康复与预防模式的研究工作,做好科普宣传,利用记忆门诊,早期诊疗,开展药物和非药物干预,进行社区康复,探索阿尔茨海默病分阶段全病程多模式管理,提高患病老人生活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科团队

学科带头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伶俐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对精神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老年期抑郁症、躯体形式障碍、老年痴呆的诊疗。专注于老年期情感障碍及老年痴呆的相关研究,发表SCI论文3篇,目前主持科技惠民示范项目1项、卫健委在研课题2项。被评为青岛市优秀青年医学专家、青岛市三八红旗手。

学科骨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侯言言

住院医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方向为精神疾病神经认知。曾参与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1项、北京市科委重点项目1项,参与并获得临床研究设计与实施培训证书,获得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多项培训证书。参与发表SCI论文3篇。

学科骨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晓娜

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擅长老年痴呆、老年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等的诊疗工作。发表论文20余篇,SCI论文3篇,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专利多项。兼任山东省疼痛医学会第一届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委员。

成功案例

案例1:一位67岁的阿姨来门诊就诊,坐下后她不停地诉说自己记忆力下降了,什么事情都记不住,要来检查一下是不是自己得了老年痴呆。她说话很急,眉头紧锁,给人一种非常焦虑的感觉。在交谈的过程中,发现阿姨问答切题,交流顺畅,做了一些认知的简易测试回答得还不错,但她反复强调自己记不住事情,转头就忘。深入询问后,发现阿姨情绪低,经常唉声叹气,焦虑,担心自己的身体,担心血糖高,担心自己得痴呆,经常感觉双腿无力,腿发麻,不愿活动,没有食欲,睡眠不好。经诊断,阿姨患的不是阿尔茨海默病,而是抑郁症。阿姨的记忆力下降我们称为抑郁性假性痴呆,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后,随着抑郁焦虑情绪的改善,认知功能也逐渐恢复正常。

案例2:门诊接诊过一位68岁的赵大叔,家属反映大叔理解力、记忆力减退,跟他说话听不明白,刚说过的话转头就忘。仔细询问发现赵大叔5年前全身浮肿,感觉疲劳、爱睡觉,情绪不高,感耳鸣、头晕,对什么事情都缺乏主动性,还总觉得有人要害他。查体发现赵大叔全身皮肤黏膜及眼睑呈重度黏液性水肿。甲状腺彩超提示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检查显示甲状腺功能减退。建议他到内分泌科就诊并给予系统治疗,6个月后病情明显好转。虽然我们常说痴呆是不可逆转的,但有一些病因导致的痴呆是可逆性痴呆,可以通过早期查找病因进行干预而改善认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