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的通知》。

通知中有一条规定引发了讨论,即“严禁通过举债储备土地,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不得巧立名目虚增财政收入,弥补财政收入缺口。”

财务部为什么发布这条规定?强调它的意义又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以来,收缩拿地、暂缓拿地是房企投资的主要策略,这一点从过去两年新增货值TOP100门槛大幅下降也可见一斑。

实际上,在过去的9个月时间里,“国企、城投”成为拿地主力,并非个例在市场偶现。

根据克而瑞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年内新增土储货值、价值和建面的百强门槛分别为71.7亿元、25.4亿元和35.4万㎡,与2021年、2020年同期相比均有超过50%以上的大幅下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拿地销售比来看,今年房企几乎无投资意愿:2022年前9月百强房企整体拿地销售比为0.19。较2021年同期的0.31下降了0.12,房企愿意用于投资的金额占比大幅度减少。

其中,10强房企的占比上升至近50%,与上半年持平!华润、招商、绿城等房企拿地相对积极,拿地销售比远高于百强平均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体来看,前三季度房企投资呈现规模化国央企强势、民企羸弱、城投平台“托底”的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了解了前三季度的拿地情况,我们再来看第三轮土拍。

众所周知,截至目前,10余座城市都完成了三轮土拍,基本都是以央企和地方城投属性的国企为主导的态势。

但是这种态势主要发生在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还是会由民企主导:

其一、一二线重点城市的土地虽然也有流拍,但有些城市的好地段,溢价率也是有的。

其二、整体来看成交情况,基本有八成的国央企撑起了本地土拍的盛况,也就是说,这几轮还是央国企托底。

第三、各个城市托底的城投公司。

为什么是城投公司?

要知道,城投公司其实过去并非主力,但是现在却逐渐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来说几点逻辑:

在土地市场景气偏弱时期,城投公司参与土拍,一方面解决地方财政收入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土地,这是毋庸置疑的观点!

但是,这里又分为两个方面,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城投公司是“主动”拿地的,有一些是“被动托底”!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通知中提到“不得虚增土地出让收入”,并不是说切断国企城投拿地的动作,而是,只要是有真正的需求,城投公司是可以正常主动拿地开发的!

但是大额的土地购置,确实也会带来城投公司的资金占用压力。

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监测,截至2022年8月末,在22个重点城市中,2021年成交的土地出让项目取得预售证进入市场供应的比例为32.3%,其中,由地方国资平台主导的项目入市率仅9%。

一段时间以来,受房地产长效机制改革和疫情的影响,地方财政收入都有所降低,城投“被动”托底拿地,说到底都是被市场行为推上去的!

换言之还是为了维护土地市场稳定、房地产市场稳定、维持地方经济发展保障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读懂了上面的逻辑,你才能更深刻地明白为什么要“叫停国企、城投购地”,而不是傻傻地认为这下“土拍该凉凉、市场要崩溃!”

很多人都说民企躺平了,不看好未来的房地产市场。不拿地的根本原因就是没钱。

虽然现在融资明显回暖了,第四季度将会有6家银行至少提供1000亿元,共计6000亿元融资支持房地产融资。

但是!房企拿到这笔钱第一时间肯定不是拿地,而是复工复产。

今年,由于房企资金链断裂而导致停工的期房项目数不胜数,房企的存活牵扯着每一位老百姓的心啊!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房地产市场的规则是偏向保护购房者的,对房企的要求会越来越严格。

基于此,此次通知其目的也很明显!就是对楼市釜底抽薪,进一步围堵、防止各种违规操作破坏楼市稳定,更多的作用还是维稳!

不过大多数购房者还是会有所疑问,因为这两年都是国企往前冲,托底的国企,还能拖多久呢?

国企虽然实力雄厚,但也不是不差钱。

最近上海票交所的数据,8月地方国资背景的房地产企业商票逾期现象有所增加,从7月的65家提升至234家,主要来自河南、贵州等中西部区域。

国内城投的债余额已经从2013年2.1万亿增加至现在的13.74万亿。其中有将近6万亿,都是这两年新增的。

所以,未来大概率的趋势应该是,地方城投会和品牌房企合作,联合拿地,或者利用民企的项目操盘能力,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