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头博物馆

《菩提工巧—内蒙古唐卡艺术陈列》下篇

敕勒青铜分享

唐卡为藏语音译,意为画在布面上的卷轴画。蒙古语音译为“布斯吉如格”。唐卡起源于7-8世纪, 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瑰宝。蒙元时期蒙古贵族就接受并信仰了藏传佛教。明末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再度引入,清廷极力扶持,藏传佛教在蒙古大地广泛深入传播。相关的绘画艺术也伴随着寺院的发展而遍布各地。由于唐卡便于携带的特点,备受佛寺信众尊崇,并辗转千里从青藏高原弘传到北方草原。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唐卡艺术与蒙古族文化融合发展。

唐卡陈列厅是包头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多年来受到广大观众的关注。这次改造升级的《菩提工巧—内蒙古唐卡艺术陈列》展览分为序厅及实物展示、唐卡解读三个部分。序厅部分主要展示了美岱召微缩景观等,第二部分展示实物唐卡,囊括了包头博物馆馆藏和五当召珍藏的60多幅精品唐卡、嘎乌,分六个单元展示。观众可以直观感受到唐卡艺术在蒙古族地区绘画手法技巧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既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内容,又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应用提供新的视角。第三部分展示唐卡的源流与制作工艺。观众可以零距离了解唐卡的鉴赏、种类、制作和唐卡绘制等内容,进一步了解传统唐卡要求严苛、程序复杂的绘制过程。同时另有收集不同时期珍贵唐卡图片24幅,以发展期(7-9世纪)、复兴期(10-14世纪)、繁盛期(15-18世纪)展示。

本次展览唐卡精品较之前大幅增加,多数作品保存较好,一些作品画幅巨大,绘制精致,陈列形式更加多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已经获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欢迎转发

谢绝未经同意自行拷贝至自己公微号